第137章

关灯
国,朱高炽怕得罪朱高煦,就把这两人降职为长洲县教谕。

     自此“高煦益恣肆无忌”,才有放纵卫士在京城劫掠、杀秉公执法的兵部指挥徐野驴、肢解无罪的人这些罪行。

     朱棣要废朱高煦为庶人,又是朱高炽跳出来为他求情。

     这时勉强可以解释为朱高炽是因为太子之位不稳,不得不装作友爱兄弟为其求情。

     但朱高炽登基之后,也没有清算朱高煦。

     即便他明知“高煦至乐安,深怀怨望,异谋益急,造伪钞,造兵器,纵护卫军为盗,及占民田地,强取马牛,境内骚然”,朱高炽也没对他动手。

     虽说可以解释朱高炽死得太早没来得及清算,但也可以视作朱高炽不敢背负杀弟的名声,只要朱高煦不直接起兵造反,那这个弟弟再怎么虐民他都不管。

     【朱高炽:朕……】 秦念这话一出,朱高炽的民心骤降。

     这是民怨。

     【朱高炽:朕会立即补偿无辜死者的家属!】 朱高炽习惯了承受压力,立即就知道面对如此指责该如何挽回。

     至于该如何处置朱高煦…… 朱高炽此番不会再为朱高煦求情,父皇如何处置朱高煦,他便效仿父皇的决定。

     如此民怨,他担不起。

     “虐民而不自知”,这种指责对于一个皇帝、尤其是以儒治国的皇帝,实在太过可怕。

     此时朱高炽还不知道,明太祖话题中,秦念对明帝的指责更加难听。

     【朱棣:朕亦将补偿无辜者家属!】 朱棣连忙道。

     他只想能够留下高煦的性命。

     【秦念:不妨告诉你,待在封地的朱高煦正在积极准备谋反。

    】 【朱棣:……】 朱棣再无为朱高煦求情的余地。

     倘若此时他再在天幕为次子说话,那就是公然宣称“谋逆不当死”! 其实他清楚次子有谋逆之心。

     他将朱高煦徙乐安,就是因为“乐安距北京数百里,但闻有异谋,可朝发而夕擒也”。

     【秦念:朱高炽,你说是吗?】 【朱高炽:……是。

    】 【秦念:朱棣,你这个二儿子,现在赐死还能死得痛快一点,也不至于连累子嗣。

    】 野史记载朱高煦死于铜缸炙烤,但《明史》只记录“汉王高煦及诸子相继皆死”。

     秦念觉得朱瞻基不像是会让叔叔死得这么难堪的皇帝,在封建时代,落这么个名声得不偿失。

     加上朱瞻基时期的史实不能详说,秦念只能笼统暗示朱高煦的结局。

     【秦念:朱瞻基?】 朱瞻基对朱高煦的态度也很好,但秦念怀疑这是捧杀。

     “仁宗皇帝大渐,时上在南京,被召还,高煦谋伏兵邀于路,仓猝不果。

    ” 朱高炽病危,朱瞻基从南京回北京,朱高煦在路上设伏,因为行动仓促而没能成功。

     朱瞻基即位之后,朱高煦天天向朝堂提出请求,朱瞻基全部应允,就连与朝政有关的事务,他也全部照办。

     可见朱瞻基明知朱高煦心怀不轨,却对朱高煦表现得极为尊敬。

     朱高煦越发狂妄自大,在朱高炽死后的第二年八月就不自量力地起兵造反。

     而朱瞻基轻松平定这次造反,将朱高煦幽禁,还吓得朱高燧在次年主动放弃护卫。

     几年后朱瞻基的皇位彻底稳固,就把朱高煦和他的儿子们全杀了。

     显然朱瞻基不是心慈手软的人,也不像他爹那么在乎名声。

     【朱瞻基:……】 朱瞻基当然知道秦念在说什么。

     但面对皇祖父,他不好直接作出回答。

     【朱棣:谋反……朱高煦,你让朕如何留你性命?】 朱棣当然看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