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关灯
于明白,罢边主和换来的“安居乐业”是以什么作为代价。

     【朱棣:若朕同时征讨瓦剌和鞑靼,他们就有可能联合犯明,又当如何应对?】 朱棣再次深刻地体会“以夷制夷”的弊端。

     扶弱击强,辅以“厚往薄来”的怀柔厚赐,他本以为如此就能保大明边境的平安。

     然而这“理论上可行”的政策,实则一步错则步步错。

     【秦念:担心他们联合毫无意义,因为他们迟早会联合。

    】 【朱棣:……秦皇所言极是。

    】 朱棣想起朱祁钰的“北京保卫战”,敌军就是统一蒙古之后的瓦剌。

     天幕上的内容迟早会传到北虏。

     不同于隔海的倭国,可以让商人混淆视听。

     北虏毗邻大明屡屡袭边,经常掳掠大明百姓,必然会得知天幕所云。

     【秦念:大明武功最强的两个皇帝就是你跟你爹,你俩不解决北方的威胁,就是将威胁留给不如你俩的后代。

    】 皇帝朱瞻基:“……” 得知自己的“软弱”带来的后果,朱瞻基无法辩驳。

     此时他甚至还想到,内阁制度引发党争,或许也是大明衰弱的原因之一。

     ……… 永乐时期。

     “瞻基,秦念曾说你有汉宣帝的能力。

    ” 朱棣清楚自己不可能在三年内平定北虏,那就只能寄望于皇太孙。

     【朱元璋:若异族不断避战当如何应对?】 朱元璋再度询问这个问题。

     此前朱棣也有此问,但秦念并未直接作答,而是提及鞑靼因避战而衰落,瓦剌因此一统草原。

     可倘若鞑靼与瓦剌联合,并在面对大明的威胁时避战。

     蒙古的损失将远低于远征却无所获的大明。

     朱元璋没忘记秦念所说的治夷之策,但这项政策的基础是抓捕异族。

     不同于其他地方,对付草原上的异族,最大的难点就在于找到他们的踪迹。

     【秦念:即便你们找出北虏的位置,并将他们全部歼灭。

    用不了多久,就会有其他地方的游牧异族填补草原的空缺,继续威胁北境。

    】 曾经威胁汉朝的北方异族是匈奴。

     匈奴衰落后,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女真、蒙古等异族相继盘踞草原,成为华夏之敌。

     【李世民:既然如此,又当如何永绝后患?】 距秦念提出治夷之策至今已有一月。

     大唐已经开始内迁突厥俘虏,李靖正带兵巡边,以防生变——既防俘虏反叛,也防薛延陀借机犯边。

     内迁俘虏,则薛延陀部必然趁机扩张势力。

     这并非秦念之策有误,怀柔羁縻之政同样需要内迁突厥部众至黄河以南,薛延陀部依旧会借机东扩。

     李世民原本打算扶持回纥抑制薛延陀,再封薛延陀首领夷男二子为小可汗,刻意挑起争端。

    同时扶持内附大唐的突厥降部作为大唐与薛延陀之间的缓冲地带,以待时机消灭薛延陀,安定北境。

     天幕的出现改变了李世民的部署,大唐与薛延陀部的交战必然会提前。

     但无妨,商税正在增加,各地铁矿已完成探矿,加上有助农耕的器械…… 数年之后,完成东扩的薛延陀部面对彼时的大唐,只会更加无力。

     李世民已依魏征谏言,迁豪富之家、名望之族至外疆。

     为防徙边的世家豪族里通外敌,病中的杜如晦上书谏言: 边陲之地的奴婢满五年可获自由身,举报主家私通异族可直接脱离奴籍并获得赏赐。

    边境先开新科举试点,建立各级学校,分配科举名额。

     李世民也知异族迁徙之事,只当应对之策为不断劫掠异族人口,让异族无法成长为大患。

     如今看来,秦念竟有根治北患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