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关灯
小
中
大
刘彻本该出言嘲讽。
只是计划,竟能说得这般笃定! 可不知为何,竟是不能发一言。
“不去改变农民的苦,只想着把农民牢牢禁锢在农田里。
如果这叫做爱民,那可真是古往今来最大的笑话。
” 秦念有资格说这句话。
【秦念:异族治下人口暴涨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各种耐旱耐瘠的高产作物。
】 说完玉米、红薯、土豆等作物的原产地都在美洲后,秦念顺带把橡胶、棉花等经济作物的重要性和适用于古代的加工工艺也复制发到群里。
早在公元前1000年—前500年,亚洲棉就已经传入海南、云南等地。
也就是说,即便是祖龙,也能在打下百越后见到棉花。
唐朝时海南地区的人们就在用棉花织布。
宋末元初的黄道婆流落海南后学习棉纺织加工,后来将这项技艺带回家乡,促进长三角地区的崛起,被誉为“衣被天下”的“女纺织技术家”。
明太祖立国之初就强制推行种棉花,棉布在这个时期取代麻丝成为大众衣料。
现代种植的棉花主要是原产地在美洲的陆地棉,相比亚洲棉产量更高、适种范围更广,秦念将这种棉花的原产地也发到群里,顺带科普了一下生物领域的杂交技术也是育种的方式之一。
……… 始皇帝时期。
农家弟子热切地望向墨家弟子—— 出海的船,也得尽快研发出来才是! 墨家弟子:“……” 比起与征战有关的海船,墨家弟子还是更愿意研发农具。
可当海船与黔首的温饱息息相关时,那就得因时而异。
正如儒墨之辩中,由于儒生总是攻击墨家的“非攻”“天志”“明鬼”,墨家也在自我革新学说。
【秦念:群里的各朝应该暂时还没有人口过多的问题,但粮食增量若是跟不上,就应当提前控制人口增长。
】 【刘彻:秦念,你朝或许应当控制人口,但其他各朝皆有地可往,无需担忧产粮之地不足。
】 想到秦念错过大航海时代,而大汉却并无此忧。
刘彻又得意起来。
【秦念:假设你朝一统地球,却没有研发出前往另一个星球的科技。
这时候人口太多,你该怎么做?】 【刘彻:……】 刘彻这才发现,秦念虽然错过大航海,但她与被称为“日不落帝国”的西域之西已经交过手。
故而她知大地之广袤,以及其有限。
自己看地图华夏只占一隅之地,就完全没考虑过统一全球之后的事情。
【武曌:当如何控制人口?】 武曌接过话题。
此刻武曌想到的是五十六岁的李隆基正处于国家极盛之时,人口恐怕已经极多。
李隆基虽然承诺改错,但毕竟“曾经”昏聩。
而且他已年老,也不知继承人能力如何。
粮食不足以供给人口的问题,最有可能在李隆基时期出现。
【秦念:最简单的办法是提高婚龄,其次是研究避孕之法。
】 【武曌:原来如此。
】 秦念突然提控制人口,其实是想起一件事。
古人从鼓励改嫁,逐渐演变为鼓励守节,除了儒家思想作祟,也许还有人口过多的原因。
于是顺口提一嘴。
【秦念:商税的征收上,宋时主要征收关税和
只是计划,竟能说得这般笃定! 可不知为何,竟是不能发一言。
“不去改变农民的苦,只想着把农民牢牢禁锢在农田里。
如果这叫做爱民,那可真是古往今来最大的笑话。
” 秦念有资格说这句话。
【秦念:异族治下人口暴涨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各种耐旱耐瘠的高产作物。
】 说完玉米、红薯、土豆等作物的原产地都在美洲后,秦念顺带把橡胶、棉花等经济作物的重要性和适用于古代的加工工艺也复制发到群里。
早在公元前1000年—前500年,亚洲棉就已经传入海南、云南等地。
也就是说,即便是祖龙,也能在打下百越后见到棉花。
唐朝时海南地区的人们就在用棉花织布。
宋末元初的黄道婆流落海南后学习棉纺织加工,后来将这项技艺带回家乡,促进长三角地区的崛起,被誉为“衣被天下”的“女纺织技术家”。
明太祖立国之初就强制推行种棉花,棉布在这个时期取代麻丝成为大众衣料。
现代种植的棉花主要是原产地在美洲的陆地棉,相比亚洲棉产量更高、适种范围更广,秦念将这种棉花的原产地也发到群里,顺带科普了一下生物领域的杂交技术也是育种的方式之一。
……… 始皇帝时期。
农家弟子热切地望向墨家弟子—— 出海的船,也得尽快研发出来才是! 墨家弟子:“……” 比起与征战有关的海船,墨家弟子还是更愿意研发农具。
可当海船与黔首的温饱息息相关时,那就得因时而异。
正如儒墨之辩中,由于儒生总是攻击墨家的“非攻”“天志”“明鬼”,墨家也在自我革新学说。
【秦念:群里的各朝应该暂时还没有人口过多的问题,但粮食增量若是跟不上,就应当提前控制人口增长。
】 【刘彻:秦念,你朝或许应当控制人口,但其他各朝皆有地可往,无需担忧产粮之地不足。
】 想到秦念错过大航海时代,而大汉却并无此忧。
刘彻又得意起来。
【秦念:假设你朝一统地球,却没有研发出前往另一个星球的科技。
这时候人口太多,你该怎么做?】 【刘彻:……】 刘彻这才发现,秦念虽然错过大航海,但她与被称为“日不落帝国”的西域之西已经交过手。
故而她知大地之广袤,以及其有限。
自己看地图华夏只占一隅之地,就完全没考虑过统一全球之后的事情。
【武曌:当如何控制人口?】 武曌接过话题。
此刻武曌想到的是五十六岁的李隆基正处于国家极盛之时,人口恐怕已经极多。
李隆基虽然承诺改错,但毕竟“曾经”昏聩。
而且他已年老,也不知继承人能力如何。
粮食不足以供给人口的问题,最有可能在李隆基时期出现。
【秦念:最简单的办法是提高婚龄,其次是研究避孕之法。
】 【武曌:原来如此。
】 秦念突然提控制人口,其实是想起一件事。
古人从鼓励改嫁,逐渐演变为鼓励守节,除了儒家思想作祟,也许还有人口过多的原因。
于是顺口提一嘴。
【秦念:商税的征收上,宋时主要征收关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