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徐夫子

关灯
清晨的雾气还没散尽,陈耀祖就跟着父亲和小叔来到了清丰县城门口。

     守城的衙役收了他们三文钱入城费,这价钱在附近几个县里算是最便宜的了。

     交了三文钱的入城费,一个人头算一文钱。

     县里头可比他们镇上繁华热闹多了,这会子,进入城门没多远,就有专门规划好的道路。

     像是一些饭馆酒楼,胭脂水粉,以及笔墨纸砚的书肆,专门有一条街。

     而像他爹这种,带着村里山货到处贩卖,则是被规划到摆摊的那条巷子。

     可以说整个县城,打理规划的相当不错。

     他们清丰县和白水镇都同样依靠清水河的水源为生。

     因为此条河四通八达,河流水位稳定,也是固定的水路路线。

     像是一般的行商,以及要走水路的商人,往南方这边发展基本上都绕不过这条河。

     因为有这条河,所以清丰县的经济发展还是挺不错的。

     就这期间路过的商人贡献的税收,都能够让他们清丰县县令老爷不用发愁赋税的问题。

     一进城,陈耀祖的眼睛就不够用了。

    平整的石板路两旁,店铺一家挨着一家。

     飘着香味的酒楼,摆满胭脂水粉的铺子,还有他最感兴趣的书肆——透过竹帘,能看到里面整整齐齐码着的书本。

     看那儿!小叔指着远处,那是文庙的铜铃,读书人最喜欢去的地方。

     牛车穿过三条热闹的街道,拐进一条安静的小巷。

     巷子尽头有棵特别大的桂花树,树下已经停了好几辆马车。

     最气派的要数那辆带着银铃铛的青色马车,拉车的马头上还挂着块白玉。

     这么偏僻又冷清的巷子,此刻倒是热闹无比。

     到了。

    陈大勇把牛拴在柳树上,整了整陈耀祖的衣领。

     陈耀祖抬头看着眼前的宅院。

    黑漆大门上挂着块旧匾,写着明德斋三个大字。

     匾右下角刻着一行小字,应该是徐夫子当年考中秀才时的名次。

     陈耀祖来到古代之后,基本上见过的字连猜带蒙都能看懂。

     除了一些生僻字除外。

     而果然不愧是秀才老爷的门第,瞧瞧门口那一副对联,都写的格外有含义。

     其中有几个字,还真让陈耀祖猜不出来。

     这样看来,这辈子他还真是个文盲。

     这几天正是徐夫子招收学子的时间,特意前来求学的学子还真不少。

     门口已经排了不少人。

    一个穿绸缎的小厮正在吹嘘:我家少爷三岁就能背《千字文》了... 这时,一个瘦高的老仆人走出来,点了三个孩子进去,大人们都被拦在了外面。

     陈耀祖数了数,轮到他的话大概是在第五批。

     看来还有的等。

     也就半刻钟的时间,进去的三个孩子只出来了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