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火星轨道的巨型工地

关灯
运输飞行器的引擎声在火星稀薄的大气中显得格外沉闷。

    苏羽站在观察窗前,看着那些银灰色的货柜被机械臂精准地卸下,在红色的沙地上投下细长的影子。

     六座信标阵列的建造地点选在了火星轨道,距离那道黑色裂缝三公里处。

    这个距离经过精密计算——足够近以捕捉信息应力,又足够远以避免未知风险。

     全息指挥舱内,苏羽的手指在控制台上轻点。

    三维投影瞬间展开,将整个建造区域以1:1000的比例呈现在眼前。

    数十艘工程船像萤火虫般在轨道上穿梭,它们的推进器在真空中闪烁着微弱的蓝光。

     “苏博士,金刚石基质已经就位。

    ”通讯频道里传来工程总监马库斯的声音,带着明显的疲惫,“但我的团队对第七区段的支撑结构有疑问。

    ” 苏羽调出对应的设计图。

    那些蜿蜒的曲线在传统工程师眼中确实显得怪异——它们不像任何已知的结构支撑,反而更像神经网络的突触连接。

     “那些是信息应力传导路径。

    ”苏羽解释道,“它们不是用来承受物理负载的。

    ” 马库斯的全息影像摇了摇头,眉头紧锁。

    “苏博士,恕我直言,在轨道工程中,任何结构都必须遵循力学原理。

    您设计的这些...曲线,在热胀冷缩条件下会产生无法预测的应力集中。

    ” 轨道建造平台上,工人们正在安装第一批金刚石基质。

    这些经过特殊处理的材料在火星的阳光下闪烁着冷硬的光芒。

    一个年轻的工程师用手抚摸着基质表面,忍不住低声对同伴说:“这简直是在建造艺术品,而不是工程设备。

    ” 他的同伴苦笑:“等这些‘艺术品’在轨道上解体时,我们就知道是谁的责任了。

    ” 这些话通过开放的通讯频道,清晰地传到了指挥舱。

    苏羽没有回应,只是将设计图中的一段传导路径放大。

    在微观尺度上,这些路径内部布满了液态金属纳米线,它们将在信标启动时形成动态的信息流网络。

     “马库斯总监,”苏羽的声音平静,“请让你的团队继续按照图纸施工。

    ” “但这是违反所有工程准则的!”马库斯的音量不自觉地提高,“我们建造过空间站,建造过轨道电梯,但从未见过这样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