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石墨烯生产车间:瀚海重工的隐秘生产线

关灯
废弃码头的对峙最终以一场徒劳的追逐告终。

    王院长的儿子——沈知远,在警方形成合围前,已带着被注射镇静剂的张诚登上货轮,货轮启动时掀起的浪花拍打着码头石阶,如同为这场仓促逃窜敲下的鼓点。

    江澈带队追击至公海边界,受限于跨境执法权限,只能眼睁睁看着货轮消失在晨雾中。

     “沈知远带走张诚,不是为了保他,是为了灭口。

    ”返回市区的路上,林砚望着窗外飞速倒退的树影,语气笃定,“张诚作为疗养院管理员,掌握地下实验室的核心入口权限和实验进度,沈知远绝不会让他有机会开口。

    ” 江澈握着方向盘的手指微微收紧,眼底满是沉郁:“我们已经联系了国际刑警,追踪货轮的航线,但沈知远早有准备,货轮没有固定航向,大概率会在中途换乘小型快艇,想要精准定位难如登天。

    ” “不必执着于张诚。

    ”林砚转头看向他,目光锐利,“周正国的供述已经给了我们关键线索——石墨烯纤维、纳米芯片、Y-327药物,这些核心实验材料都来自瀚海重工。

    沈知远能在短时间内调动货轮劫人,说明瀚海重工的内部运作并未受影响,我们真正该突破的,是他们的生产环节。

    ” 周正国曾在审讯中提及,瀚海重工有一条从未对外公开的隐秘生产线,专门为“731项目”提供石墨烯纤维和纳米芯片载体。

    这条生产线不在瀚海重工的主厂区,而是隐藏在城郊的废弃工业园内,对外伪装成闲置仓库。

     “废弃工业园距离疗养院不到十公里,符合实验材料短途运输的逻辑。

    ”江澈调出电子地图,指尖点在一片标注为“待拆迁”的区域,“这里原本是老牌机械厂区,十年前整体搬迁后,就被瀚海重工低价收购,表面上一直处于闲置状态,实则很可能是隐秘生产线的所在地。

    ” 市局立刻批准了对废弃工业园的搜查申请,江澈带领特警队和痕检科人员,与林砚一同前往。

    上午十点,车队抵达工业园入口,生锈的铁门紧闭,门柱上的“瀚海重工仓储区”标识早已褪色,边缘被杂草缠绕,看起来确实废弃已久。

     “不对劲。

    ”林砚站在铁门外侧,目光扫过围墙顶端,“如果只是普通仓库,没必要在围墙顶部安装高压电网,而且电网的线路是新换的,绝缘层没有老化痕迹。

    ” 江澈示意特警队员用破拆工具打开铁门,门轴转动时发出刺耳的“吱呀”声,仿佛沉睡多年的巨兽被唤醒。

    进入工业园后,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荒芜景象:杂草齐腰深,几栋老旧厂房的窗户破碎不堪,玻璃碎片散落在地面,阳光透过破洞照射进来,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

     “按周正国的供述,隐秘生产线在三号厂房。

    ”江澈手持对讲机,对队员们下达指令,“一组、二组负责外围警戒,三组跟随痕检科搜查一号、二号厂房,四组跟我和林顾问去三号厂房,注意保持警惕,可能存在安保人员和隐蔽陷阱。

    ” 三号厂房位于工业园的最深处,外观与其他厂房并无二致,墙面剥落,屋顶甚至有一处明显的塌陷。

    但走近后,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化学试剂味道,与废弃工厂该有的尘土味格格不入。

     “门锁是新换的智能锁,不是老旧挂锁。

    ”特警队员检查完厂房大门后汇报,“这种智能锁需要特定权限卡或密码才能打开,强行破拆可能触发报警系统。

    ” 林砚蹲下身,观察门锁下方的地面,发现有新鲜的鞋印痕迹,鞋印的纹路规整,材质坚硬,是工业专用的防滑鞋,并非普通施工人员所穿。

    “最近有人频繁进出,说明生产线一直在运作。

    ”他起身看向江澈,“不能强行破拆,先找备用入口。

    ” 队员们围绕三号厂房展开搜索,最终在厂房后方的墙角处,发现了一个被杂草和木板掩盖的通风口。

    通风口的格栅已经生锈,但边缘有明显的撬动痕迹,显然是有人经常从这里出入。

     “痕检科先提取通风口的痕迹。

    ”江澈下令,“其他人准备进入,注意通风管道内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

    ” 痕检科人员用毛刷和取证袋,提取了格栅上的纤维残留和指纹,随后特警队员卸下格栅,露出漆黑的通风管道。

    管道直径约八十厘米,足够一人匍匐通过,江澈让队员们戴上防毒面具和夜视仪,依次进入管道,他和林砚紧随其后。

     通风管道内弥漫着浓重的化学试剂味,混合着金属锈蚀的气息,令人头晕目眩。

    管道壁上布满了灰尘,但有一条明显的爬行痕迹,说明经常有人从这里进出。

    爬行了大约五十米后,前方出现微弱的光线,伴随着机器运转的“嗡嗡”声。

     “前面就是车间内部了。

    ”江澈压低声音,示意队员们放慢速度。

     光线越来越亮,机器运转声也越来越清晰。

    当他们爬到管道尽头,透过通风口的缝隙向下望去时,所有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