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林砚与江澈的分歧:侧写与实证的冲突

关灯
陈景明被捕的消息像投入湖面的巨石,在专项小组内部激起层层涟漪。

    审讯室的单向玻璃后,林砚看着里面低头沉默的陈景明,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墙面,脑海里却在反复推演“幽灵”的行为逻辑。

     “根据陈景明的供述和暗网交易记录,‘幽灵’的核心诉求有两个:一是完善Y-327的改良版,二是维持黑市交易链的稳定。

    ”林砚转身对江澈说道,“陈景明落网后,交易链出现断裂,‘幽灵’必然会启动应急预案——要么让赵天成尽快完成证据转移,要么提前执行实验体转移计划。

    但从赵天成目前的行踪来看,他没有撤离的迹象,反而在频繁接触瀚海重工的安保部门,这说明‘幽灵’很可能要冒险保住国内的实验据点,甚至……对我们采取反击。

    ” 江澈却摇了摇头,将一份刚整理好的实证报告放在桌上:“我不认同这个判断。

    ”他指着报告上的监控截图和资金流向记录,“赵天成最近三天的资金转出记录显示,他已经将名下80%的资产转移到了海外匿名账户,而且他的私人飞机昨天已经申请了飞往清迈的航线,只是暂时没有起飞。

    这些实证都表明,他在做撤离准备,所谓的接触安保部门,更可能是为了拖延时间,掩护自己逃跑。

    ” “实证能说明行为,但不能解释动机。

    ”林砚皱起眉,调出自己的侧写分析报告,“‘幽灵’的侧写特征是‘控制欲极强、完美主义、厌恶失控’。

    陈景明落网对他来说是一次严重的失控,他不会轻易放弃国内的实验据点和交易网络,因为这是他多年经营的根基。

    赵天成作为他在国内的核心棋子,此时的‘撤离准备’更可能是一种伪装,目的是让我们放松警惕,实际上在策划更大的动作——比如销毁核心实验数据,或者……清除知道太多秘密的人。

    ” 两人的分歧并非首次,但这次涉及到后续侦查方向的核心决策,气氛一时有些凝重。

    痕检科负责人站在一旁,手里拿着刚出炉的药物检测报告,试图缓和局面:“或许我们可以结合两者的判断?一方面加强对赵天成的监控,防止他真的撤离;另一方面也排查国内的实验据点,防范销毁证据的行为。

    ” “不行。

    ”林砚和江澈几乎同时开口,又同时顿住。

     江澈先接过话头:“警力有限,我们不能分散精力。

    现在最关键的是抓住赵天成,他是连接‘幽灵’和国内犯罪网络的关键人物,只要抓住他,就能顺藤摸瓜找到‘幽灵’的线索。

    如果我们分散警力,很可能会让他趁机逃脱,到时候再想跨境追捕,难度会成倍增加。

    ” “但如果‘幽灵’的目标是销毁核心证据,比如瀚海重工实验楼的隐秘实验室,那里存放着Y-327的完整研发数据和实验体基因库,一旦被销毁,我们将永远失去将‘731项目’彻底曝光的关键证据。

    ”林砚的语气带着一丝急切,“赵天成的撤离准备很可能是烟雾弹,‘幽灵’真正的目的是让他在撤离前完成‘清理’,然后用他的牺牲来保全整个网络。

    ” 为了说服对方,林砚调出了之前的连环凶案分析:“张诚的侧写显示,他的每一次作案都带有‘暴露线索’的潜意识,这背后是‘幽灵’的默许甚至引导——‘幽灵’需要通过这些案件,筛选出失控的实验体和知情者,同时也在试探我们的侦查能力。

    现在陈景明落网,他已经知道我们掌握了交易链的证据,必然会采取更极端的手段来‘清理门户’,而瀚海重工的隐秘实验室,就是他最需要清理的目标。

    ” 江澈却拿出赵天成的卧底档案,这是他一直不愿公开的隐秘:“我在瀚海重工卧底期间,曾接触过赵天成,他的性格是‘利己主义至上、贪生怕死’。

    这样的人,绝不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