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购置店铺,酒馆计划
关灯
小
中
大
第26章:购置店铺,酒馆计划
次日清晨,第一缕天光穿过窗棂的缝隙,在屋内的地面上投下一道明亮的光痕。
姜宇早已醒来,他没有躺在床上,而是坐在院中的石磨上,目光沉静地望着东方渐白的天际。
一夜之间,他脑海中那套繁复的蒸馏器械图纸,仿佛经过了无数次的推演,每一个榫卯的接口,每一寸铜管的弯折,都已烂熟于心。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而这“东风”,便是钱。
小翠端着一盆热水从厨房里出来,看到姜宇的身影,脚步放轻了些。
她将木盆放到井边,拧干一张麻布巾,走到姜宇面前。
“擦把脸吧,水还是热的。
” 姜宇回过神,接过那张带着皂角清香的布巾。
温热的触感拂过脸颊,让他紧绷了一夜的神经稍稍松弛。
“今天我要出去一趟,买些东西,顺便看看有没有能做的营生。
”他一边擦脸,一边开口。
“你的伤……”小翠的眼神里透着担忧。
“已经不碍事了。
”姜宇将布巾递还给她,活动了一下左肩,虽然还有些微的牵扯感,但已无大碍。
“总不能一直坐吃山空。
” 小翠没有再说什么,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转身去准备早饭。
她知道自己帮不上什么大忙,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这个家看起来有家的样子,让他回来时,能有一口热饭吃。
用过简单的粟米粥,姜宇将那三千二百四十钱仔细地分作两份。
一份贴身藏好,另一份零散的放在钱袋里,挂在腰间,这才出了门。
他没有急着去寻找店铺,而是径直走向了城西的匠作区。
这里是许昌城手工业者的聚集地,空气中终日弥漫着炉火的燥热、木屑的清香和泥土的腥气。
他先找到了一家规模最大的铜匠铺。
铺子门口,几个赤着上身的壮汉正轮着大锤,叮叮当当地敲打着一块烧得通红的铜锭,火星四溅。
一个管事模样的中年人看到姜宇,放下了手中的活计,用挂在脖子上的布巾擦了把汗。
“客官要打点什么?铜盆还是铜镜?” 姜宇从怀中取出一张麻布,上面用木炭画着一个简陋的草图——一个锅釜的雏形和一个弯曲的管子。
他只画了最关键的两个部件,既是为了保密,也是为了询价。
“店家,我想定制类似这样的两样东西,要纯铜的,尺寸大概……”他用手比划了一下锅釜的大小和铜管的长度。
管事接过草图,只扫了一眼,便露出了然的神情。
这种奇形怪状的定制件,他们见得多了,大多是些方士用来炼丹的炉鼎。
他伸出两根粗壮的手指,在姜宇面前晃了晃。
“客官,您这东西费工又费料,光是这口锅,没这个数下不来。
” 姜宇的瞳孔微微一缩。
两千钱?光是一个锅釜? “这还只是锅,这根管子要一体成型,还得保证内壁光滑,不能有砂眼,工艺更难。
加起来,少说要三千钱。
”管事见他沉默,又补充了一句,语气里不带半点商量的余地。
三千钱。
这个数字几乎宣判了他计划的死刑。
他全部身家,也只够打这么一套器械的。
“知道了。
”姜宇收回草图,面色如常地转身离开。
走出铜匠铺,方才还雄心万丈的他,第一次感受到了这个时代的冰冷与坚硬。
没有工业化的生产,纯靠手工打造,铜这种战略物资,价格远超他的想象。
他没有放弃,又去了另一头的窑场。
巨大的砖窑正冒着滚滚浓烟,空气中都是烧制陶器的焦香。
他向一位满身是泥的老窑工询问,定制几个能密封的大陶缸,需要多少钱。
老窑工给出的价格虽然比铜器便宜许多,但几个大缸加起来,也要近千钱。
从匠作区出来时,已近中午。
姜宇站在街头,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流,心中一片冰凉。
启动资金至少需要四千钱,而他只有三千出头。
这个看似不大的缺口,却如同一道天堑,横亘在他面前。
放弃吗?然后用剩下的钱做点小买卖,勉强度日? 不
姜宇早已醒来,他没有躺在床上,而是坐在院中的石磨上,目光沉静地望着东方渐白的天际。
一夜之间,他脑海中那套繁复的蒸馏器械图纸,仿佛经过了无数次的推演,每一个榫卯的接口,每一寸铜管的弯折,都已烂熟于心。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而这“东风”,便是钱。
小翠端着一盆热水从厨房里出来,看到姜宇的身影,脚步放轻了些。
她将木盆放到井边,拧干一张麻布巾,走到姜宇面前。
“擦把脸吧,水还是热的。
” 姜宇回过神,接过那张带着皂角清香的布巾。
温热的触感拂过脸颊,让他紧绷了一夜的神经稍稍松弛。
“今天我要出去一趟,买些东西,顺便看看有没有能做的营生。
”他一边擦脸,一边开口。
“你的伤……”小翠的眼神里透着担忧。
“已经不碍事了。
”姜宇将布巾递还给她,活动了一下左肩,虽然还有些微的牵扯感,但已无大碍。
“总不能一直坐吃山空。
” 小翠没有再说什么,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转身去准备早饭。
她知道自己帮不上什么大忙,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这个家看起来有家的样子,让他回来时,能有一口热饭吃。
用过简单的粟米粥,姜宇将那三千二百四十钱仔细地分作两份。
一份贴身藏好,另一份零散的放在钱袋里,挂在腰间,这才出了门。
他没有急着去寻找店铺,而是径直走向了城西的匠作区。
这里是许昌城手工业者的聚集地,空气中终日弥漫着炉火的燥热、木屑的清香和泥土的腥气。
他先找到了一家规模最大的铜匠铺。
铺子门口,几个赤着上身的壮汉正轮着大锤,叮叮当当地敲打着一块烧得通红的铜锭,火星四溅。
一个管事模样的中年人看到姜宇,放下了手中的活计,用挂在脖子上的布巾擦了把汗。
“客官要打点什么?铜盆还是铜镜?” 姜宇从怀中取出一张麻布,上面用木炭画着一个简陋的草图——一个锅釜的雏形和一个弯曲的管子。
他只画了最关键的两个部件,既是为了保密,也是为了询价。
“店家,我想定制类似这样的两样东西,要纯铜的,尺寸大概……”他用手比划了一下锅釜的大小和铜管的长度。
管事接过草图,只扫了一眼,便露出了然的神情。
这种奇形怪状的定制件,他们见得多了,大多是些方士用来炼丹的炉鼎。
他伸出两根粗壮的手指,在姜宇面前晃了晃。
“客官,您这东西费工又费料,光是这口锅,没这个数下不来。
” 姜宇的瞳孔微微一缩。
两千钱?光是一个锅釜? “这还只是锅,这根管子要一体成型,还得保证内壁光滑,不能有砂眼,工艺更难。
加起来,少说要三千钱。
”管事见他沉默,又补充了一句,语气里不带半点商量的余地。
三千钱。
这个数字几乎宣判了他计划的死刑。
他全部身家,也只够打这么一套器械的。
“知道了。
”姜宇收回草图,面色如常地转身离开。
走出铜匠铺,方才还雄心万丈的他,第一次感受到了这个时代的冰冷与坚硬。
没有工业化的生产,纯靠手工打造,铜这种战略物资,价格远超他的想象。
他没有放弃,又去了另一头的窑场。
巨大的砖窑正冒着滚滚浓烟,空气中都是烧制陶器的焦香。
他向一位满身是泥的老窑工询问,定制几个能密封的大陶缸,需要多少钱。
老窑工给出的价格虽然比铜器便宜许多,但几个大缸加起来,也要近千钱。
从匠作区出来时,已近中午。
姜宇站在街头,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流,心中一片冰凉。
启动资金至少需要四千钱,而他只有三千出头。
这个看似不大的缺口,却如同一道天堑,横亘在他面前。
放弃吗?然后用剩下的钱做点小买卖,勉强度日?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