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上朝议政

关灯
翌日,临近卯时,王珪乘着轿子前去上朝。

     入了皇城,进了皇宫,太极殿外站满了官员。

    还没来得及叙旧,张瑾便声音嘹亮道:“入朝。

    ” 众朝臣赶紧有序进殿站好,等李世民从珠帘后走出,众朝臣叩拜道:“参见陛下!” “众卿平身。

    ” “谢陛下!” “各个勋臣的爵邑,朕已经拟定好了,陈叔达何在?” 光禄大夫陈叔达闻言,上前说道:“臣在。

    ” “就由你来唱名宣布吧。

    ” “朕分等级排列你们的功劳赏赐,如有不当之处,可以各自申明。

    ” 陈叔达一阵宣读完毕后,文臣这边还好,武将那头倒是纷纭不已。

     没别的,各位武勋都不服,为什么自己拼死拼活,到头来却不如房玄龄、杜如晦等文臣的爵邑高呢? 随后淮安王李神通出列说道:“禀陛下,臣在关西起兵,首先响应义旗。

    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只是捉刀弄笔,功劳却在我之上,臣感到难以心服。

    ” 众武将见到淮安王替自己出头,便安静下来,听皇上怎么说。

     李世民并未恼怒,只淡言道:“叔父虽然首先响应义旗举兵,这也是自谋摆脱灾祸。

     等到窦建德侵吞山东,叔父全军覆没;刘黑闼再次纠集余部,叔父只能丢兵弃甲,望风脱逃。

     房玄龄等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使大唐江山得以安定,论功行赏,功劳自然在叔父之上。

    叔父您是皇族至亲,朕对您确实毫不吝惜,但不可循私情滥与有功之臣同等封赏。

    ” 众武勋闻言也纷纷闭嘴了,毕竟陛下连自己皇叔都没偏袒,自己要是再不安分点,恐怕要被杀鸡儆猴。

     平定异议后,早朝也来到下个阶段,李世民决定合经史子集共二十余万卷,藏于弘文殿,并于殿旁设于弘文馆。

     并遴选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欧阳询、蔡允恭、萧德言等国内精通学术之人,以原职兼任弘文馆学士。

     着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充任弘文馆学生。

     此令一出,各文臣武将齐跪拜谢,李世民也满意的笑了笑,毕竟这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