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团队的雏形
关灯
小
中
大
八月初的天气,依旧闷热。
清晨的阳光透过仓库窗户的缝隙,在布满灰尘的空气里投下几道亮晃晃的光柱。
萧远独自一人,正在这个小而杂乱的仓库里清点着货物。
角落里堆着前几天从邻市运回来的剩余山货,另一边是刚刚小批量购进的、准备应对下一个“短期需求预测”的文具用品。
算上系统每日发放的10元钱,他手头的流动资金已经突破了一千二百元,这在1989年的农村青年看来,已是难以想象的巨款。
然而,萧远却感到了一丝前所未有的疲惫和捉襟见肘。
资本的快速积累,意味着更频繁的交易、更复杂的物流和更多的琐碎事务。
之前小打小闹时,他一个人尚可应付。
但如今,既要盯着“区域物价波动简报”寻找跨市机会,又要应对本地的零星需求和可能出现的“短期预测”机会,还要处理搬运、看守、与各色人等打交道等杂事,他明显感觉精力不够用了。
上午,他雇了辆三轮车,将一批山货送到集市上相熟的摊贩那里代销。
仅仅是讨价还价、点数交货、约定结算方式,就耗费了他近两个小时。
返回仓库的路上,他又想起需要去打听一下近期往广东方向运货的卡车司机联系方式,为南下做准备。
这些具体而微的事情,分散了他本应专注于寻找更大商机的精力。
“必须得找个帮手了。
”这个念头再次清晰地冒了出来。
其实这个想法在荔枝生意成功后就有了苗头,只是现在愈发迫切。
他需要一个信得过、肯干活的人,来处理这些执行层面的事务,让他能腾出空来思考和决策。
他首先排除了从市场上随便雇人的想法。
这个年代人员流动管理不严,但人心难测,钱财露白风险太大。
他需要的是绝对的可信度。
自然而然地,他的思绪落在了几个一起光屁股长大的发小身上。
其中,周伟华的形象最为清晰。
周伟华比萧远大两岁,家境贫寒,小学毕业就没再读书,一直在村里务农,偶尔在县城的建筑工地打点零工。
他性格憨厚老实,甚至有些木讷,但力气大,肯吃苦,最重要的是,极其重承诺、讲情义。
小时候萧远被邻村孩子欺负,周伟华总是第一个站出来护着他。
原主的记忆里,对这位兄长般的发小充满了信赖。
萧远回到家,跟母亲随口问起周伟华近况。
萧母一边缝补衣服一边说:“伟华那孩子啊,最近好像没去工地,在家闲着吧。
他爹妈身体不好,家里负担重,也是
清晨的阳光透过仓库窗户的缝隙,在布满灰尘的空气里投下几道亮晃晃的光柱。
萧远独自一人,正在这个小而杂乱的仓库里清点着货物。
角落里堆着前几天从邻市运回来的剩余山货,另一边是刚刚小批量购进的、准备应对下一个“短期需求预测”的文具用品。
算上系统每日发放的10元钱,他手头的流动资金已经突破了一千二百元,这在1989年的农村青年看来,已是难以想象的巨款。
然而,萧远却感到了一丝前所未有的疲惫和捉襟见肘。
资本的快速积累,意味着更频繁的交易、更复杂的物流和更多的琐碎事务。
之前小打小闹时,他一个人尚可应付。
但如今,既要盯着“区域物价波动简报”寻找跨市机会,又要应对本地的零星需求和可能出现的“短期预测”机会,还要处理搬运、看守、与各色人等打交道等杂事,他明显感觉精力不够用了。
上午,他雇了辆三轮车,将一批山货送到集市上相熟的摊贩那里代销。
仅仅是讨价还价、点数交货、约定结算方式,就耗费了他近两个小时。
返回仓库的路上,他又想起需要去打听一下近期往广东方向运货的卡车司机联系方式,为南下做准备。
这些具体而微的事情,分散了他本应专注于寻找更大商机的精力。
“必须得找个帮手了。
”这个念头再次清晰地冒了出来。
其实这个想法在荔枝生意成功后就有了苗头,只是现在愈发迫切。
他需要一个信得过、肯干活的人,来处理这些执行层面的事务,让他能腾出空来思考和决策。
他首先排除了从市场上随便雇人的想法。
这个年代人员流动管理不严,但人心难测,钱财露白风险太大。
他需要的是绝对的可信度。
自然而然地,他的思绪落在了几个一起光屁股长大的发小身上。
其中,周伟华的形象最为清晰。
周伟华比萧远大两岁,家境贫寒,小学毕业就没再读书,一直在村里务农,偶尔在县城的建筑工地打点零工。
他性格憨厚老实,甚至有些木讷,但力气大,肯吃苦,最重要的是,极其重承诺、讲情义。
小时候萧远被邻村孩子欺负,周伟华总是第一个站出来护着他。
原主的记忆里,对这位兄长般的发小充满了信赖。
萧远回到家,跟母亲随口问起周伟华近况。
萧母一边缝补衣服一边说:“伟华那孩子啊,最近好像没去工地,在家闲着吧。
他爹妈身体不好,家里负担重,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