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

关灯
视着仓库里的货物,老陈拿起一条毛巾看了看,又看了看堆着的山货,问道:“小萧同志,这些货物是你的?做什么用途?” 萧远早已打好腹稿,不慌不忙地回答:“陈同志,这些货不全是我一个人的。

    有些是帮县里几家厂子代销的,比如这批毛巾,就是县毛巾厂积压的库存,我帮着联系一下乡下的供销点。

    还有些山货,是帮几个村里的乡亲捎带到县城来卖的,他们自己来不方便,我就搭把手,赚点辛苦的跑腿费。

    ”这套说辞半真半假,将商业行为包装成互助性质,降低了敏感性,也符合当时鼓励搞活流通但监管滞后的背景。

     老陈记录着,继续问:“有相关的单据吗?比如代销合同,或者乡亲们的委托条子?” 萧远面露难色:“陈同志,您也知道,乡下人实在,很多时候就是口头一说,信任咱,就给捎带了。

    厂子里那边,量小,也就是个口头约定,还没到签合同那一步。

    ”他这话说得诚恳,也符合当时许多基层交易的实际情况。

     年轻的小王插话道:“那你这收入怎么算?按规定,只要有经营行为,产生了收益,就该纳税。

    ” “应该的,应该的。

    ”萧远连忙表态,“就是赚个微薄的差价,或者厂里给点辛苦费,都没多少。

    具体多少我也没细算,反正够糊口。

    要不,您看这样行不行,我估摸个大概的数,该交多少税,我肯定一分不少地交给国家。

    ”他态度配合,语气诚恳,丝毫没有抵触情绪。

     老陈打量着萧远,这个年轻人看起来不过十七八岁,穿着普通,但言谈举止却透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沉稳和周到。

    他见过的个体户不少,有的畏畏缩缩,有的油嘴滑舌,像萧远这样从容不迫、对答如流的倒是少见。

     “小萧同志,你有这个纳税意识很好。

    ”老陈的语气缓和了一些,“现在国家鼓励搞活经济,但也要在合法的框架内进行。

    你帮忙牵线搭桥是好事,但最好还是能规范起来,比如记个账,留个底,以后规模大了,也好说清楚。

    至于这次的税款……”他沉吟了一下,“看你这也是刚起步,主要是帮忙性质,这次就按你自报的数字,补交一点营业税和所得税,以后要注意。

    ” 萧远心中松了口气,知道这一关算是过去了。

    他立刻表示同意,并当场估算了一个相对合理但偏低的数额,表示下午就去税务局补交。

    态度之诚恳,让老陈和小王都挑不出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