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史镜观衡
关灯
小
中
大
满了求知的热情,提问道:“您是不是在暗示我们,在研究历史的时候,不能仅仅依赖于官方修订的正史,还必须将目光投向那些被主流叙事长期忽略、散落在民间的各种记录和声音?”
陈阳笑了笑:“不是暗示,而是明确的建议和提醒。
不仅是研究历史需要如此,想要真正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复杂而多元的当下社会,也同样需要具备这种双重视角。
一个社会的真实全貌,永远是由‘庙堂’的宏大叙事与‘江湖’的多元声音、微观经验共同编织、相互映照而成的。
” 说完,他拿起粉笔,转身在黑板上那个“江湖”与“庙堂”的标题下,画了两个大大的、彼此部分相交的圆圈。
“它们之间的关系,绝非简单的二元对立。
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既有对抗与冲突,也有合作与共谋;既有相互排斥与警惕,也有不断的吸收与融合。
” “因此……”陈阳加重了语气,“历史学,从来都不是故纸堆里孤芳自赏的学问,它深刻地关乎我们对过去的认知,对现在的理解,更关乎我们对未来的判断与选择。
” 说着,又在黑板上写下“以史为鉴”四个大字:“期末考试我会出一道论述题:‘从历史看江湖与庙堂的互动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希望大家好好准备。
” 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翻笔记本的声音。
“最后十分钟,开放提问。
”陈阳抬手看了看腕表,宣布道。
赵倚天突然站了起来。
教室里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这个气质独特的女生。
“陈教授,”她的声音清冷如玉,“根据您今天的阐述,您认为,在现实中,一个人是否有可能,真正地同时立足于‘江湖’与‘庙堂’这两个看似迥异甚至矛盾的领域?并且游刃有余?” 陈阳的目光与她相接,回答道:“很难,但并非不可能。
”他缓缓回答,“就像走钢丝,需要极高的平衡能力。
稍有不慎,就会坠入一方,失去另一方的信任。
” “那值得尝试吗?”赵倚天追问。
教室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感受到了这个问题的分量。
陈阳沉默片刻,突然笑了:“这就像有人问‘学习历史到底有什么用’一样。
答案,并不存在于教科书或者某个权威的论断里。
它最终取决于,你内心深处真正相信什么,以及,你愿意为什么样的价值、什么样的事业去付出,去承担,甚至……去冒险。
” 下课铃适时响起,但没有人起身。
陈阳合上教案:“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下节课,我们回归原定计划,讲解《梦溪笔谈》第十二卷关于‘象数’与‘谶纬’的内容,请大家提前预习相关篇目。
” 学生们这才开始收拾书包,三三两两地离开。
几个研究生围到讲台前继续请教问题,赵倚天却站在原地没动,目光始终停留在陈阳身上。
等最后一个学生离开,她才缓步走向讲台。
“陈教授,”她轻声说,“您今天的课……很特别。
” “临时起意。
” 陈阳正在整理公文包,抬头问道:“怎么,不合赵同学口味?” “恰恰相反。
”赵倚天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我从未听过有人将‘江湖’与‘庙堂’讲得如此……通透。
” 陈阳淡淡地笑了笑,拉上公文包的拉链:“历史本就是一面多棱镜,既能照见过去的兴衰荣辱,也能折射出当下的光怪陆离。
关键在于我们站在哪个角度,以何种心态去观看和解读。
” “这面镜子,也包括未来吗?”赵倚天突然问。
陈阳拿着保温杯的手微不可察的一顿:“那就要看,我们究竟如何理解历史循环的真意,以及……是否具备足够的智慧与勇气,去解读那些隐藏在过往烟云中的、关于未来的密码了。
” 两人对视一眼,某种无声的交流在目光中传递。
“上次的约定,”赵倚天转移话题,“还作数吗?” 陈阳想起那批提到“黑水玄鸟”的甲骨文,点了点头:“当然。
” “那明天见。
”赵倚天微微颔首,转身离去,高跟鞋在大理石地面上敲出清脆的声响。
陈阳望着她的背影,若有所思。
收拾完教案,他走到窗前。
夕阳西下,将校园染成金色。
远处的操场上,学生们在奔跑嬉戏; 图书馆前,抱着书本的学生来来往往。
这一切平凡而美好,却让陈阳想起李唐“窥天镜”中看到的末日景象。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他轻声念出玉佩上的诗句,将公文包夹在腋下,走出了教室。
走廊尽头,历史系的布告栏上贴满了学术讲座和社团活动的海报。
其中一张设计简洁素雅的海报清晰地印着: 《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与现代价值重构》 主讲人:陈阳。
下面的标注日期是九月份二十号。
陈阳驻足片刻,伸手撕掉,扔进了垃圾桶,然后大步走向夕阳笼罩的校门。
喜欢最强老公,打遍天下无敌手请大家收藏:()最强老公,打遍天下无敌手
不仅是研究历史需要如此,想要真正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复杂而多元的当下社会,也同样需要具备这种双重视角。
一个社会的真实全貌,永远是由‘庙堂’的宏大叙事与‘江湖’的多元声音、微观经验共同编织、相互映照而成的。
” 说完,他拿起粉笔,转身在黑板上那个“江湖”与“庙堂”的标题下,画了两个大大的、彼此部分相交的圆圈。
“它们之间的关系,绝非简单的二元对立。
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既有对抗与冲突,也有合作与共谋;既有相互排斥与警惕,也有不断的吸收与融合。
” “因此……”陈阳加重了语气,“历史学,从来都不是故纸堆里孤芳自赏的学问,它深刻地关乎我们对过去的认知,对现在的理解,更关乎我们对未来的判断与选择。
” 说着,又在黑板上写下“以史为鉴”四个大字:“期末考试我会出一道论述题:‘从历史看江湖与庙堂的互动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希望大家好好准备。
” 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翻笔记本的声音。
“最后十分钟,开放提问。
”陈阳抬手看了看腕表,宣布道。
赵倚天突然站了起来。
教室里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这个气质独特的女生。
“陈教授,”她的声音清冷如玉,“根据您今天的阐述,您认为,在现实中,一个人是否有可能,真正地同时立足于‘江湖’与‘庙堂’这两个看似迥异甚至矛盾的领域?并且游刃有余?” 陈阳的目光与她相接,回答道:“很难,但并非不可能。
”他缓缓回答,“就像走钢丝,需要极高的平衡能力。
稍有不慎,就会坠入一方,失去另一方的信任。
” “那值得尝试吗?”赵倚天追问。
教室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感受到了这个问题的分量。
陈阳沉默片刻,突然笑了:“这就像有人问‘学习历史到底有什么用’一样。
答案,并不存在于教科书或者某个权威的论断里。
它最终取决于,你内心深处真正相信什么,以及,你愿意为什么样的价值、什么样的事业去付出,去承担,甚至……去冒险。
” 下课铃适时响起,但没有人起身。
陈阳合上教案:“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下节课,我们回归原定计划,讲解《梦溪笔谈》第十二卷关于‘象数’与‘谶纬’的内容,请大家提前预习相关篇目。
” 学生们这才开始收拾书包,三三两两地离开。
几个研究生围到讲台前继续请教问题,赵倚天却站在原地没动,目光始终停留在陈阳身上。
等最后一个学生离开,她才缓步走向讲台。
“陈教授,”她轻声说,“您今天的课……很特别。
” “临时起意。
” 陈阳正在整理公文包,抬头问道:“怎么,不合赵同学口味?” “恰恰相反。
”赵倚天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我从未听过有人将‘江湖’与‘庙堂’讲得如此……通透。
” 陈阳淡淡地笑了笑,拉上公文包的拉链:“历史本就是一面多棱镜,既能照见过去的兴衰荣辱,也能折射出当下的光怪陆离。
关键在于我们站在哪个角度,以何种心态去观看和解读。
” “这面镜子,也包括未来吗?”赵倚天突然问。
陈阳拿着保温杯的手微不可察的一顿:“那就要看,我们究竟如何理解历史循环的真意,以及……是否具备足够的智慧与勇气,去解读那些隐藏在过往烟云中的、关于未来的密码了。
” 两人对视一眼,某种无声的交流在目光中传递。
“上次的约定,”赵倚天转移话题,“还作数吗?” 陈阳想起那批提到“黑水玄鸟”的甲骨文,点了点头:“当然。
” “那明天见。
”赵倚天微微颔首,转身离去,高跟鞋在大理石地面上敲出清脆的声响。
陈阳望着她的背影,若有所思。
收拾完教案,他走到窗前。
夕阳西下,将校园染成金色。
远处的操场上,学生们在奔跑嬉戏; 图书馆前,抱着书本的学生来来往往。
这一切平凡而美好,却让陈阳想起李唐“窥天镜”中看到的末日景象。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他轻声念出玉佩上的诗句,将公文包夹在腋下,走出了教室。
走廊尽头,历史系的布告栏上贴满了学术讲座和社团活动的海报。
其中一张设计简洁素雅的海报清晰地印着: 《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与现代价值重构》 主讲人:陈阳。
下面的标注日期是九月份二十号。
陈阳驻足片刻,伸手撕掉,扔进了垃圾桶,然后大步走向夕阳笼罩的校门。
喜欢最强老公,打遍天下无敌手请大家收藏:()最强老公,打遍天下无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