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煤价降了

关灯
村民的感谢信,还有乡里写的推荐意见。

    我翻到照片那页,看着修路前泥泞的土路和现在平整的水泥路并排摆在一页,突然鼻子一酸。

    那些在工地上挥汗如雨的日子,那些跑部门时的碰壁和坚持,那些村民们捐款时的真诚,都在这些纸页里活了过来。

     “乡里说,你们村用最少的钱办了最大的事,村民自发捐款、义务出工的做法值得推广。

    ”小张喝着热茶说,“王书记特意交代,让你把修路过程中的经验好好总结总结,说不定能在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言呢。

    ” 王书记在旁边抽着烟,脸上的皱纹笑成了花:“我就说嘛,实在活儿藏不住!泽岚,这都是你应得的,当初我就看你这娃能成事。

    ”他往我碗里添了勺热粥,“不过别骄傲,路修好了,井打好了,接下来咱们看看咋样能把那些闲置的土地都用上,还有的忙呢。

    ” 我把材料拿回窑洞,连夜核对补充。

    煤油灯的光晕里,那些带着体温的文字仿佛在跳动。

    我想起王德山老汉用拐杖敲路面的坚定,想起张婶把存折塞给我时的不舍,想起孩子们在新路上奔跑的笑声,这些细节都该写进材料里——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全村人一起干出来的。

     几天后,县里的通讯员真的来了。

    他扛着摄像机,踩着薄霜在村里转了大半天,拍新修的路,拍蓄水的井,拍村民们拉煤的场景。

    王德山老汉对着镜头有些紧张,手里的拐杖都握不稳:“要说感谢,就感谢泽岚书记,感谢政府……路通了,煤贱了,喝水也方便了,这日子才有盼头!” 张婶的儿媳抱着孩子接受采访,孩子的小手在镜头前晃来晃去:“以前挑水要走老远,现在打开水龙头就有水……”她说着说着就红了眼眶,“我男人说,等开春就回来,咱村能种土豆了。

    ” 通讯员走的时候,塞给我一本县里的内部刊物,上面登着我们村修路的短讯。

    标题是“黄土坡上的幸福路”,旁边配着我和村民们在工地的合影。

    照片上的我晒得黝黑,笑容却格外灿烂。

    王书记凑过来看,用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