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慰问

关灯
腊月二十七,黄土坡被一场大雪覆盖,新修的水泥路在白雪映衬下像条银色的绸带,蜿蜒着通向山坳深处。

    蓄水池结了层厚冰,孩子们在冰面上打滑嬉戏,窑洞里飘出蒸馒头的甜香,年味儿随着炊烟在村里弥漫开来。

    我正帮着王书记贴春联,手机突然响了,是乡办公室小张打来的:“李书记,大好事!县委谷书记明天要来你们村拜年!” 我握着手机愣在原地,手里的春联差点掉在地上。

    王书记凑过来问:“咋了泽岚?谁的电话?”“王书记,县委谷书记明天要来咱村提前拜年!”李泽岚把手机递给他,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

    王书记接过手机听了两句,挂了电话后,粗糙的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真的?县委书记要来咱李家坳?这可是开天辟地头一回!” 消息像长了翅膀,瞬间传遍了全村。

    村民们涌到村委会,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王德山老汉拄着拐杖,拐杖头在雪地上戳出一个个小坑:“我活了七十岁,就听说过县长下乡,从没见过县委书记来咱这穷山沟!”张婶抱着刚蒸好的花馍:“肯定是咱路修得好,井打得好,书记才来的!泽岚,这都是你的功劳!” 我心里却有些疑惑,李家坳既不是经济强村,也不是特色产业村,为什么县委书记会专门来这里拜年?王书记像是看出了我的心思,拉着我进了窑洞,从炕洞里掏出个蒙着布的木匣子。

    掀开布一看,里面是几本泛黄的笔记本和几张老照片。

    “泽岚,你不知道,咱李家坳是革命老区啊。

    ”王书记的声音带着敬畏,“当年红军长征路过这里,村里三十多个后生跟着走了,最后活着回来的就三个。

    ” 照片上是几个穿着军装的年轻人,背景是土窑洞和崎岖的山路。

    笔记本里记着密密麻麻的名字,都是当年参加红军的村民。

    “你看这路,”王书记指着照片上的土路,“当年红军就是从这条路上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