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语出惊名士,敢问路再何方。

关灯
果然,蔡邕闻言,脸上露出同情和了然的神色。

    他自身就是党锢之祸的受害者,对官场倾轧、忠良受屈有着切肤之痛。

    凌云这番“遭遇”,瞬间引起了这位老文人的共鸣。

     “原来如此……竟是忠良受屈,壮士受苦了。

    ”蔡邕唏嘘不已,对凌云的戒心又消减了几分。

     气氛到位了!凌云抓住机会,开始输出核心观点,进行“思想启蒙”。

     “蔡先生,非是凌云妄言。

    ”他目光炯炯地看着蔡邕,声音不高却极具力量,“如今朝纲败坏,宦官外戚争权,豪强兼并土地,百姓流离失所。

    学生曾在北地亲眼所见,易子而食,析骸而爰,人间惨剧莫过于此!大乱之象已显,恐怕不出数年,这天下……就要烽烟四起了!” 这话如同惊雷,在蔡邕耳边炸响。

    他身为当世大儒,何尝看不出天下将乱?但如此直白、甚至带着几分断言性质的话从一个年轻人口中说出,还是让他心头巨震。

     “凌壮士,慎言!慎言啊!”蔡邕下意识地左右看看,压低声音道,脸色都有些发白。

    他身后的蔡琰(文姬)也忍不住掩住了小嘴,震惊地看着凌云。

     “先生,学生并非危言耸听。

    ”凌云步步紧逼,语气反而更加沉稳,“边界匪患虽暂平,然根源未除,饥民遍地,如同干柴,只差一点火星。

    届时,烽火连天,神州板荡,何处能安放先生的书桌?何处能保全小姐的安危?又何处能传承先生胸中的锦绣文章与华夏文脉?” “文脉”二字,如同重锤,狠狠敲在蔡邕心上! 他一生致力于修史、着述、教化,最大的牵挂就是学问的传承。

    凌云这话,直接戳中了他最核心的焦虑和软肋。

     蔡邕沉默了,花白的胡须微微颤抖,内心显然在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他知道凌云说得有道理,乱世一来,他这种文人,手无缚鸡之力,带着女儿,下场可想而知。

    但让他就此跟随一个来历不明、看似要“落草”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