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定计除豺狼。

关灯
“先生仁心,云谨记。

    ”凌云恭敬应下。

    他知道,这是这位老儒士在乱世中能做出的最大妥协。

     解决了内部问题,凌云话锋一转,提出了另一个更为长远的请求:“先生,还有一事,需劳烦您。

    ” “但说无妨。

    ” “朔方百废待兴,仅凭武力难以长久。

    需要懂民政、通教化之人来主持大局,安抚流民,分配物资,记录户籍,乃至日后兴办学堂。

    ”凌云目光恳切地看着蔡邕,“云知先生交游广阔,门下贤才辈出。

    不知可否修书几封,看看是否有弟子门人,愿意不辞艰辛,来此边塞之地,共图善举?此地虽苦,却正是一片可实践平生所学、真正造福于民的天地!” 蔡邕凝视着凌云,眼神复杂。

    这个年轻人,不仅武力超群,更有如此见识和胸怀,事事想到百姓,想到长远,让他心中深受触动。

    他能为这片土地、这些百姓做的,似乎也就是发挥自己最后的影响力了。

     “此事……老夫可以一试。

    ”蔡邕缓缓点头,但脸上并无太多喜色,反而带着深深的疲惫与无奈。

    他颤巍巍地起身,从行囊中取出昨日新购的笔墨纸砚,就着破窗透入的天光,缓缓铺开素帛。

     “老夫这就修书,与我那几位尚在颠沛、或郁郁不得志的弟子。

    ”他一边研墨,一边低语,声音里带着一丝苦涩与了然,“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将此地情形与凌云你之志向告知。

    但是……” 他顿了顿,握笔的手指微微颤抖,一滴墨汁不慎落在宣纸上,缓缓晕开,如同他此刻沉重的心境:“但是,能否有人愿意来,老夫……实难保证。

    中原虽乱,仍是温柔之乡;此地虽可施展抱负,却也是苦寒死地。

    世人多以眼前利害计较,能有几人真有‘摩顶放踵以利天下’之志?老夫……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

    ” 这番话,道尽了一位理想主义者在现实面前的无力感。

    他空有伯乐之识,却无确保良驹必至的把握。

     凌云深深一揖:“先生肯援手,已是天大的恩情!无论成败,云与朔方百姓,皆感念先生大德!” 蔡邕摆了摆手,不再多言。

    他俯下身,开始凝神书写。

    晨光透过窗棂,照在他花白的头发和微微佝偻的背上,那支笔在他手中仿佛有千钧之重,每一笔都凝聚着期望与忧虑。

     凌云静静地望着蔡邕的背影,心中明了。

    求贤之路,注定漫长而艰难。

    眼下,能依靠的,还是自己、典韦,以及那个刚刚离去的少年——张辽。

     屋外,朔风依旧,卷起漫天黄沙,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千古不变的苍凉与坚韧。

     喜欢三国群美传请大家收藏:()三国群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