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拜蔡邕为师,小文姬神助攻。

关灯
将一应繁杂事务安排妥当后,凌云踏入了已然易主的王家大院。

     这座院落虽远称不上奢华,青砖垒砌的墙壁上还残留着岁月侵蚀的斑驳痕迹,但在这片断壁残垣的朔方城内,已是唯一能遮蔽风雪的安身之所。

     他将蔡邕父女安置在较为安静整洁的东厢房,自己则与典韦等人在西厢住下。

     夜色如墨,浸染了边塞的苍穹。

    大院正堂内,唯一一盏陶制油灯摇曳着昏黄的光晕,将众人的影子拉长,投在斑驳的墙壁上,如同晃动的鬼魅。

     蔡邕端坐在一张勉强完好的胡床上,身形在灯影中显得愈发清癯,他眉头微蹙,指节无意识地轻叩着膝盖,似乎在权衡着什么重大抉择。

     凌云深吸一口带着柴火气息的寒夜空气,步履沉稳地走到蔡邕面前。

    他先是郑重地整理了一下因连日奔波而略显凌乱的衣冠,抚平袖口的褶皱,随后躬身,行了一个标准的长揖之礼,声音清朗而恳切: “先生,云飘零半生,虽粗通武艺,然于经史文章、治国安邦之道,实乃懵懂无知,如盲人夜行。

    先生学究天人,道德文章为世所仰,云心向往之久矣,恳请先生不弃云之鄙陋,收云为弟子,传道授业,解惑明志!” 这是他深思熟虑后的关键一步。

    在这个极重师承门第的时代,一个清流高士的“弟子”名分,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阶梯,更是洗脱“武夫”底色、提升身份与号召力的不二法门。

     蔡邕凝视着眼前目光灼灼、姿态谦卑的凌云,心中波澜起伏。

    他欣赏此子的勇武果决,感念其救护之恩,更心动于那份心系黎庶的胸怀。

     然而,凌云行事往往带着不容置疑的酷烈,其来历背景更是迷雾重重。

    收其为徒,无异于将自身乃至蔡氏一门的清誉,与这个充满变数的年轻人牢牢捆绑。

     就在蔡邕捻须沉吟,权衡利弊之际,一个清脆稚嫩,如同玉磬轻击的声音从旁响起: “凌大哥,我爹爹常言,求学先需立志。

    你……你想跟着我爹爹学什么呢?学成之后,又想做什么呢?” 说话的是小蔡琰(文姬)。

    她躲在父亲宽大的衣袖后,只探出半个梳着双丫髻的小脑袋,一双明澈如秋水的眸子,带着孩童独有的纯真与好奇,大胆地望着凌云。

    她虽年仅十岁,但自幼耳濡目染,家学渊源已让她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敏锐与灵慧。

     这个看似天真无邪的问题,却如一支利箭,直指核心。

     凌云闻声,目光转向那小小的身影,脸上冷硬的线条瞬间柔和下来,露出一丝温和的笑意。

    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缓缓踱步,目光仿佛穿透了这破旧堂屋的屋顶,投向了窗外那浩瀚无垠的星空,以及星空下苍凉沉寂的边塞大地。

     他略作沉吟,随即用一种低沉而充满力量的语调,仿佛将胸中的块垒与豪情一并倾吐,缓缓吟诵道: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四句诗罢,余音袅袅,正堂之内,霎时间陷入一片死寂! 蔡邕猛地睁大了双眼,身体不受控制地前倾,手中那只粗糙的陶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