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开水之益,健康初晓

关灯
秋意渐浓,晨间的薄雾还未散尽,张轩已站在石楼的阳台上,目光掠过部落聚居地。

    经过近一个月的忙碌,部落的变化肉眼可见:山洞外的空地上,几堆篝火常年不熄,熏肉的香气偶尔随风飘来;妇女们围在陶窑旁,小心翼翼地守护着新一批即将出炉的陶器;青壮们则扛着石斧石矛,准备前往河边加固捕鱼用的围堰。

    但最让张轩牵挂的,是部落人“喝生水”的习惯——这看似寻常的小事,在缺医少药的原始社会,往往是致命的隐患。

     他转身走下石楼,脚踩在光洁的青石板上(这是他用物质重组能力将岩石打磨而成,避免雨天泥泞),朝着部落中央的篝火堆走去。

    此时,几个孩童正蹲在河边,双手捧着河水往嘴里灌,脸上沾满了泥污;不远处,几位刚从山林采集回来的妇女,也直接用竹筒舀起河水饮用,眉头微蹙,似是在忍受河水的微凉与土腥味。

     “轩神!”正在篝火旁翻动烤肉的部落首领石,见张轩走来,立刻放下手中的石叉,恭敬地迎上前。

    他身后,十几个部落成员也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目光敬畏地落在张轩身上——自从这位“神明”降临,部落有了火、熟肉、陶器,连住的山洞都变得干净许多,所有人都打心底里信服他。

     张轩微微点头,目光指向河边饮水的孩童和妇女,对石说道:“石,让大家先停下,过来聚一聚,我有重要的事情要教你们。

    ”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让人无法拒绝的力量,这不仅是因为他“神”的身份,更因为心灵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传递出的威严。

     石立刻高声呼喊,用原始部落特有的简洁语言喊道:“都过来!轩神有吩咐!” 正在忙碌的部落成员们闻声赶来,很快便在篝火堆旁围成一个圆圈。

    孩童们好奇地挤在前面,妇女们抱着陶罐站在中间,青壮们则手持工具,警惕地观察着四周——这是原始部落刻在骨子里的生存本能,即便有张轩庇护,他们也从未放松对危险的警惕。

     张轩走到圆圈中央,目光扫过众人,缓缓开口:“你们平时喝水,都像刚才那样,直接喝河里、湖里的水,对吗?” 众人纷纷点头,脸上带着疑惑。

    在他们看来,水就是用来解渴的,河里的水清澈,湖边的水干净,为什么不能直接喝?部落里的老人甚至说,“山林里的水有神明守护,喝了能强身健体”。

     张轩没有直接否定他们的认知,而是转身走向不远处的陶窑。

    此时,新一批陶器刚出炉,还带着温热的气息,其中有几个敞口的陶盆,正是他特意让部落人烧制的——比平时煮食物的陶罐更宽、更浅,方便盛水和观察。

    他弯腰拿起一个陶盆,走到河边,舀了大半盆河水,又从篝火堆里抽出几根燃烧的木柴,将陶盆架在木柴上。

     “大家看好,”张轩指着陶盆里的河水,对众人说道,“这是河里的水,看起来很干净,但里面藏着你们看不见的‘小东西’。

    ”他顿了顿,知道原始人无法理解“细菌”“微生物”的概念,便用他们能听懂的语言解释,“这些小东西像看不见的虫子,会钻进你们的肚子里,让你们肚子疼、拉肚子,甚至会让你们生病、虚弱,连打猎、采集都做不了。

    ” 这番话让众人哗然。

    他们虽然不懂“看不见的虫子”是什么,但“肚子疼”“生病”却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

    部落里每年都会有人莫名其妙地病倒,上吐下泻,虚弱得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严重的甚至会死去。

    以前,他们都以为是“神明发怒”或者“被野兽的邪气缠身”,从未想过会和喝的水有关。

     站在人群前排的妇女叶,抱着一个陶罐,脸色有些发白。

    她的孩子上个月刚经历过一场“怪病”,上吐下泻了好几天,差点没能挺过来。

    当时她以为是孩子不小心冲撞了山林里的“精灵”,还特意带着熏肉去山洞深处祭拜过。

    此刻听张轩这么说,她忍不住问道:“轩神,您是说,孩子生病,是因为喝了河里的水?” 张轩看向叶,温和地点头:“很有可能。

    不仅是孩子,我们所有人喝了生水,都可能被那些‘小虫子’缠上。

    ”他指了指架在火上的陶盆,“但这些‘小虫子’有一个弱点——它们怕火,怕热。

    只要把水烧开,用大火煮一段时间,这些‘小虫子’就会被杀死,水就变得安全了。

    ” “烧开?”石皱着眉头,有些不解,“水烧开了,不就变成水汽跑掉了吗?还怎么喝?”在部落里,他们只用火烤肉、烧陶,从未想过用火“煮水”——水遇到火会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