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a股的规则(下):交易费用全解析
关灯
小
中
大
产也在缓慢缩水——佣金和印花税在持续“吸血”。
最后,是过户费。
这是由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收取的费用,用于股票成交后的“户名更换”。
目前沪深A股的过户费标准统一为按成交金额的万分之零点一(0.01‰)双向收取。
即: 买入时过户费=元*0.001%=0.1元。
卖出时过户费=元*0.001%=0.105元(实际结算时四舍五入可能为0.1元)。
这笔费用相对微小,但确是不可省略的固定环节。
至此,华东科技这笔交易的全部费用清单水落石出: ·买入时:佣金5元(按最低标准)+过户费0.1元=5.1元。
·卖出时:佣金5.25元+印花税5.25元+过户费0.105元≈10.6元。
·总交易成本:5.1元+10.6元=15.7元。
而他卖出与买入的金额差(毛利)为-=500元。
净收益=500-15.7=484.3元。
那个曾经“失踪”的23.75元,此刻清晰地被分解成了一个个具体的数字。
韩风注意到,由于买入卖出金额接近,他之前心算时只漏记了卖出佣金和两次过户费,误差正在于此。
然而,洞察并未停止。
他很快发现,费用的结构远比表面看上去复杂。
在深入研究后,他了解到券商佣金内部,有时还包含了代交易所收取的“经手费”和代证监会收取的“证管费”。
·交易经手费:由证券交易所收取,目前A股标准为按成交金额的0.0341‰双向收取。
·证管费:由证监会收取,标准为成交金额的0.02‰双向收取。
这两项费用合称“交易规费”。
许多券商在宣传“万三”佣金时,采用的是“净佣”模式,即这个佣金不包含规费,规费会额外计算。
而有的券商则采用“全佣”模式,即佣金已经包含了规费。
这对于投资者而言,意味着在比较不同券商佣金时,必须问清楚是“净佣”还是“全佣”,否则可能产生误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真是处处是学问,连比价都要有火眼金睛。
”韩风感叹道。
他检查了自己模拟账户的费率说明,确认是“全佣”模式,才松了口气。
掌握了全部规则后,韩风开始推演不同情景下的成本冲击。
情景一:超小额交易的“惩罚性”成本。
如果他只买入价值2000元的股票,成交金额2000元。
理论佣金=2000*0.03%=0.6元。
但实际佣金按最低5元收取。
仅此一笔,他的实际佣金费率就高达5/2000=0.25%,是名义费率万三的8倍多! 再加上后续卖出时同样高昂的佣金和固定的印花税,可能股价刚上涨1%,都不够覆盖交易成本。
情景二:频繁交易的“钝刀割肉”。
他假
最后,是过户费。
这是由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收取的费用,用于股票成交后的“户名更换”。
目前沪深A股的过户费标准统一为按成交金额的万分之零点一(0.01‰)双向收取。
即: 买入时过户费=元*0.001%=0.1元。
卖出时过户费=元*0.001%=0.105元(实际结算时四舍五入可能为0.1元)。
这笔费用相对微小,但确是不可省略的固定环节。
至此,华东科技这笔交易的全部费用清单水落石出: ·买入时:佣金5元(按最低标准)+过户费0.1元=5.1元。
·卖出时:佣金5.25元+印花税5.25元+过户费0.105元≈10.6元。
·总交易成本:5.1元+10.6元=15.7元。
而他卖出与买入的金额差(毛利)为-=500元。
净收益=500-15.7=484.3元。
那个曾经“失踪”的23.75元,此刻清晰地被分解成了一个个具体的数字。
韩风注意到,由于买入卖出金额接近,他之前心算时只漏记了卖出佣金和两次过户费,误差正在于此。
然而,洞察并未停止。
他很快发现,费用的结构远比表面看上去复杂。
在深入研究后,他了解到券商佣金内部,有时还包含了代交易所收取的“经手费”和代证监会收取的“证管费”。
·交易经手费:由证券交易所收取,目前A股标准为按成交金额的0.0341‰双向收取。
·证管费:由证监会收取,标准为成交金额的0.02‰双向收取。
这两项费用合称“交易规费”。
许多券商在宣传“万三”佣金时,采用的是“净佣”模式,即这个佣金不包含规费,规费会额外计算。
而有的券商则采用“全佣”模式,即佣金已经包含了规费。
这对于投资者而言,意味着在比较不同券商佣金时,必须问清楚是“净佣”还是“全佣”,否则可能产生误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真是处处是学问,连比价都要有火眼金睛。
”韩风感叹道。
他检查了自己模拟账户的费率说明,确认是“全佣”模式,才松了口气。
掌握了全部规则后,韩风开始推演不同情景下的成本冲击。
情景一:超小额交易的“惩罚性”成本。
如果他只买入价值2000元的股票,成交金额2000元。
理论佣金=2000*0.03%=0.6元。
但实际佣金按最低5元收取。
仅此一笔,他的实际佣金费率就高达5/2000=0.25%,是名义费率万三的8倍多! 再加上后续卖出时同样高昂的佣金和固定的印花税,可能股价刚上涨1%,都不够覆盖交易成本。
情景二:频繁交易的“钝刀割肉”。
他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