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凡尘孽债·前世刃

关灯
京城四月是我最喜欢的时节,处处草长莺飞,花香鸟鸣,既可爬山又能涉水,还能赏美人。

    也只有在这时节,那些官家千金,大户人家小姐才得以脱离闺房,出来踏青游玩一番。

    此时你尽可以欣赏其千娇百媚,欲拒还迎。

    说是踏青,其实是一种变相的相亲,若是那家的公子与小姐千金看对眼了,不出一月男就会上门提亲,喜成良缘。

     当然,此等之事我是不会入眼。

    我宁肯去杏花坊找我那温柔大方的莺莺逍遥快活,也不会与那惺惺作态的小姐千金对眼,即便那些小家碧玉的姿态让人看来心痒。

     杏花坊是京城最好的妓院,规模再大的妓院也比不上它。

    它好就好在里面的姑娘每一个都是善解人意。

    客人要温柔的,它就有温柔的;客人要豪放的,它就给你提供豪放的;客人要知书达理的,它就有知书达理的;客人要礼义皆通的,它就给你找来礼义皆通的。

    总之一句话,只要你想得到,就能给你找得到。

    这是杏花坊的妈妈花娘常挂在嘴边的话,而且她真就能给你找得到。

    花妈妈常说:“现在这世道竞争如此激烈,你要没有金刚钻怎么敢接着瓷器活?!我们这行就讲求个服务,不让客人舒服还怎么做这营生?!所以说,您想要什么样儿的,今儿个没有,明儿个定能给您找着儿。

    我们呀不怕您说,就怕您不说。

    ” 这不,莺莺就是花娘给我找来的,既温柔体贴,又大方可爱。

    既能将我伺候得舒舒服服,又能陪我说话解闷,偶尔还能弹弹曲,唱唱曲儿。

    不该说的一句不说,不该问的一句不问,你对她再好,她也不会有让你娶的想法。

     本人姓孟,名青云,小字尚贤。

    家父意取平步青云之意,怎奈我却志不在此,时常惹家父大动干戈,生气不已,每及此时我却暗自高兴。

    直至母亲出面,劝说父亲,教训与我,我才向父亲悔过。

    自我记事起,我就对母亲格外亲近,对其话语打心底不想抗拒,有问必答,有求必应。

    然对于父亲却有一种莫名的敌意,见不得他高兴,更看不得他舒服。

     是人总有烦心事,而我所烦之事格外头痛,我不知该怎样面对我的父母。

    自小我讨厌父亲,却不仇恨,而现在,我却是仇恨父亲,恨不得杀之而后快。

    自小我呢也只是亲近母亲,但也只是小孩子单纯的喜欢;而现在,我居然无法再将其单纯地视为母亲,而是掺杂着情和欲望,而这种情却是男女之情。

    从我六岁记事开始,我的脑中就不断出现各种零星的记忆片段,有年轻时的父亲,母亲,还有一个陌生的人,反反复复纠结在一起。

    直到我十六岁成人夜,才将所有的记忆都串联起来。

    原来记忆中的陌生人就是我的前世,我的母亲是我未婚妻,是我的爱人,而我的父亲是我的好友,却是夺我妻伤我命的仇人。

     前世,我名为陶谦,字璟瑜。

    家住苏州杨柳巷。

    祖父曾做过京官,因病回故休养。

    祖父三十六岁才得我爹爹一个独子,又因早产爹爹身体一直弱。

    及至爹爹与娘亲成亲生下我,又过乡试中举,我家双喜临门。

    遂祖父就与本乡富贾张员外结亲,将其送女凝红许配与我,两家结成姻亲,彼时我刚到三岁。

     然好景不长,到我四岁时,父亲因与好友游湖,不慎跌入湖中,凉水浸体,引发肺病,最终不治身亡。

    母亲彼时刚怀胎三月,惊闻之下导致小产落下病根,又因父亲去世,忧郁成疾,半年后也随父亲而去。

     自此我便跟随祖父祖母生活。

    祖母因为爹爹之事,心生郁积,因我年小,强撑病体照看我。

    祖父自此后对我严加管教,并开始教授我读书写字,吟诗作画。

    偌大的院子也开始冷冷清清,很多不明事理的丫鬟小厮因为爹娘接连去世,就说是我家风水不好,纷纷辞工回家,家中就只剩下管家张达和他老婆刘嫂,以及他们的儿子小顺哥。

    偌大的院子只剩下这么几个人,一开始也没有什么不好,祖父母还觉清静,然祖母病倒后,就开始忙不过来了。

    祖父就着管家找几个丫鬟小厮,因为风水流言,没人愿意到我家做工,最后还是管家找来他的远房的侄女这才勉强顾得上。

     祖母去世后,祖父对我管得更严了,他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盼望我能考取功名,光大我们陶家。

    彼时我刚十岁,祖父已年过六旬,家道已开始衰败,祖父变卖了部分田地,给我请来教书先生。

     由于人丁不旺和家道的日渐衰落,张员外便萌生退婚之意,祖父大发脾气,义正词严地拒绝了这张员外,并说如果三年之内陶家还无起色,他就亲自上门赔罪,并答应张家退婚。

    我从未见过祖父发这么大脾气,吓得我三天没有见祖父。

    果然,此后三年祖父不断地走动出门,终于使陶家有了起色,张家自然无话。

    后来我问祖父:“张家既然不喜欢我们家,那张家小姐我又未曾见过,退了便退了,又能如何?” 祖父却说:“这退婚是小,颜面是大。

    那张家要求退婚不就是欺我陶家无人吗,你爷爷我年纪虽大,可这骨气还是有的。

    我孙儿以后可要争气,不能让任何人欺负。

    至于那张家的小女娃,我孙儿日后若是见了不喜欢,那也无妨,咱娶了之后再找个喜欢的。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既然不喜欢,为什么还要娶?咱们退了她不就行了?”我心中不平,缘何他们就退得,我们就不行? “乖孙儿,这却是信誉问题。

    他们可以不讲信誉,我们却不能,不能坏了我陶家的名声。

    可记下了?” “孙儿记下了。

    ” 之后不久,我便真的见到了那张家小姐——凝红。

    那年我十四岁,正好参加县里举行的院式中了秀才,恰逢祖父七十大寿,陶府上下张灯结彩。

    众乡绅来给祖父拜寿,我便见那张员外带了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女孩来。

    张员外见我,就热情地叫我孙女婿,叫的我好不脸红。

    其他乡绅见状边笑边夸赞张员外好眼光,张员外乐得哈哈大笑。

     笑声之中,却听一个怯生生的童声叫我哥哥,还拉扯我袖子。

    我低头一看,正是张员外带来的那女童。

    只见她用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盯着我,皮肤白净,好像那画上的仙童,好不惹人喜爱。

    却听她怯声道:“哥哥,如厕。

    ” 我一听愣了半晌,原来她见爷爷与他人说笑却不管她,又见我比他大不了多少遂求助于我。

    我随即叫红儿带她去茅房,临行前我问他:“可否告诉哥哥你叫什么名儿啊?” “凝红。

    ”说罢对我甜甜一笑,随红儿去了。

     我又一阵愣神,原来她就是我将来的娘子,不禁心中欢喜。

     “怎么,对你将来的娘子可是喜欢?”原来张员外见我直盯着凝红去远的方向,不禁打趣我。

     这一问我又是脸上一热,低下头去,众人见状又是哈哈大笑。

    我也跟着笑,确是打心眼里高兴欢喜。

     等到我十八岁参加乡试中头名解元,祖父老泪纵横,抱着我大哭了一场,我终于知道祖父这些年来的辛苦。

    宴客之际,祖父提起我与凝红之亲事,说:“璟瑜已经长大,凝红今年也有十五了吧,二人之事我们这做长辈的是不是该操办操办了?” 张员外也是点头称好。

     第二天在祖父的催促下,我便央了媒婆前去说亲。

    虽说是自小定的亲事,但这该有的礼数却是一样不能少。

    三天后,我便带齐彩礼,亲自到张府提亲。

    一路上吹吹打打,派发红包,很是气派。

    祖父说这是我们大户人家该有的礼数,我却是很高兴,因为我打心眼里想让凝红风风光光地做我的娘子,我想让全乡的人都羡慕她,让她觉得做我陶谦的娘子是幸福的。

     提亲后,祖父便与张员外选定了结亲的日子,定在来年二月十八,是个嫁娶的最好时日。

    又因祖父说:“既然咱们两家已经定了亲,只差行礼之事,要我说张老啊,咱也别在乎那劳什子的破规矩了,让凝红多来我这走动走动,也陪陪我这糟老头子,说说话话,解解闷。

    嘿,别说我还真就喜欢这嘴儿甜的小丫头。

    ”这么着,凝红也会时不时地来我家,一开始见我还挺害羞,时间长了却也跟我说长道短,我们的感情也越来越好。

    因着我们两家的定亲宴办得相当排场,附近十里八村的人都知道,所以众人都知道凝红是我娘子,凝红来我家,大家也无话好说。

     正所谓否极泰来,乐极生悲。

    正当我们陶府上下高高兴兴收拾院落准备过年之际,祖父忽然去世。

    时值腊月十二,再过两个多月我就能与凝红成亲,然后我们就可以双双孝敬祖父、报答祖父的养育之恩,教导之德,祖父却永远地离开了。

    打理完祖父殡葬事宜,我送了凝红回张府,答应她三年之后等我守孝完毕,定然风光迎娶她过门。

    张家虽然叹息,却仍然让我放心守孝,不必挂念凝红。

    我便安心回府,为祖父守孝三年。

     三年期满,却又恰逢京试之年,我必须完成祖父对我的期望,进京应试。

    遂又辞别凝红与张员外一家,踏上赴京之途。

    临行前,我向凝红保证,不管是否及第,都会返乡迎娶她。

    凝红泪如雨下,却坚决回答:不论何时,都会等我! 我在小顺哥的陪同下驾车进京,京城繁华,前来应试的各地举子络绎不绝。

    我们住进官府为各地举子安排的会馆内,说是会馆却是京城最大的酒楼,总共有上中下三层,从楼内看去还加后院和花园,环境优雅,风景宜人。

    平时为客人提供酒菜住宿,每逢京试就成考生会馆,既为家境富庶的考生提供舒适雅间,也为贫寒考生提供免费住宿。

    当然房间不同,所享的待遇也不同,花费自然也不同。

    这些是我的好友孟隽德说与我的,孟隽德就是在这会馆内结识的。

     小顺哥要了一间会馆内的雅间,堂倌将我俩带入后面雅间,走过花园穿过游廊来到会馆后院。

    此处却与楼内不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