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汪海的再次抨击

关灯
日子紧张有序。

    排练,修改,再排练。

    那份国家级晚会的通知压在心头,沉甸甸的。

    凌云把自己关在创作间的时间越来越长,窗外的老樟树叶子由浓绿悄悄泛出几丝黄边。

     那枚黑色的U盘他一直放在抽屉里,没再打开。

    不是不在意,而是不敢。

    那些滚烫的期待看多了,容易乱心神。

    他得先找到自己的方向。

     这天下午,排练间隙,他拧开保温杯喝了口水。

    嗓子有点干涩。

    旁边几个年轻队员凑在一起,脑袋几乎碰着脑袋,盯着手机屏幕,小声嘀咕着什么。

    表情有点怪,像是看到了什么不该看的东西,又忍不住好奇。

     “看什么呢?”凌云随口问了一句。

     那几人像受惊的兔子,猛地抬起头,手忙脚乱地想按熄屏幕。

    一个年纪最小的队员没拿稳,手机“啪”掉在地板上,屏幕朝上,一篇加粗标题的文章赫然映入眼帘 《是时代强音,还是精致口号?——浅析凌云现象背后的艺术贫血》 作者:汪海。

     凌云端着杯子的手顿住了。

    水温透过杯壁传到掌心,有点烫。

     汪海。

    这个名字他有印象。

    早些时候《精忠报国》刚火,这个人在某个影响力不小的文化评论专栏里,就阴阳怪气地写过几句,说什么“勇气可嘉,技法稚嫩”。

    当时他没理会,心思都在后续作品上。

     没想到,这人又来了。

    而且这次,标题更刺眼。

     “凌……凌老师……”掉手机的队员脸涨得通红,慌忙捡起手机,手足无措。

     “没事。

    ”凌云声音平稳,听不出波澜,“写的什么,念来听听。

    ” 几个队员互相看看,谁也不敢开口。

     “念。

    ”凌云放下杯子,目光扫过去。

     其中一个资历稍老的队员咽了口唾沫,硬着头皮,磕磕绊绊地念起来: “凌云同志的作品,近来风头无两。

    《精忠报国》之豪迈,《当那一天来临》之铿锵,《我的夏国心》之缱绻,确乎击中了某种时代情绪,引发了广泛共鸣……然而,剥开这层慷慨激昂的情感外壳,我们不禁要问,其作品内核的艺术成色究竟几何?” 队员念得小心翼翼,不时偷瞄凌云的表情。

    凌云脸上没什么变化,只是手指无意识地在杯盖上摩挲着。

     “……纵观其作,旋律线条大多直接,缺乏必要的迂回与留白;和声进行趋于套路,鲜见令人耳目一新的个性笔触;歌词固然饱含赤诚,然意象选择屡见不鲜,长于情绪渲染,短于哲理思辨……换言之,他的音乐,更像是一种精准投喂的‘文化快餐’,能够迅速满足听众的情感饥渴,却难以提供更深层次的、可持续的艺术滋养……” 念的人声音越来越低,旁边听的人头也越垂越低。

    排练室里安静得只剩下空调轻微的送风声。

     艺术贫血。

    这四个字像根冰冷的针,扎在空气里。

     “……当然,我们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