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代码的烙印与第一步反击

关灯
下王栋学长。

    ” 他顿了顿,看向王栋,语气十分“诚恳”:“学长您的实习项目,还有毕业设计里那个基于SVM改良的特征提取算法,对边缘模糊情况的处理效果非常出色,我记得您论文里提到的阈值设定是0.78。

    但我自己在做类似东西的时候发现,这个阈值在光照条件剧烈变化时,稳定性似乎不够好,会出现误判。

    我想请教一下学长,您在实验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问题?您觉得是阈值选择的问题,还是特征向量构建时需要考虑其他因素?比如,在初始版本里,您好像是用了更复杂的多项式核,后来是怎么优化到线性核的?” 问题非常具体,非常技术流,甚至点出了王栋论文里的细节和数据。

     台下瞬间安静了一些。

    很多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但台上的老师们,包括系主任和张教授,却微微点头,觉得这是个不错的学术探讨。

     只有王栋,脸上的笑容瞬间僵硬了! 什么阈值?什么多项式核线性核?何月山说的每一个词他都听得懂,但组合起来,他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他的项目报告和论文都是拼凑和修饰出来的,核心代码和算法思路全是抄的,他哪里知道这些细节背后的原理和迭代过程? 他张了张嘴,额头瞬间冒出一层细汗,支吾道:“这个…呃…光照变化的影响确实存在…阈值的选择需要根据具体应用场景…嗯…优化过程涉及到一些技巧…” 他的话空洞无物,完全是在重复一些概念性的东西,根本不敢触及任何具体技术细节。

     何月山却没有放过他的意思,继续“追问”,语气更加“好学”:“技巧?学长能详细说说吗?比如您是怎么解决初版算法里那个内存数据溢出问题的?我记得您最早一版的代码里,那个循环好像有个指针错误,差点导致我服务器宕机…” “噗——”台下有同样做代码开发的同学忍不住笑出声,但立刻捂住了嘴。

    内存数据溢出?指针错误?这种低级错误如果发生在优秀毕业生的早期代码里,可是有点丢人的。

    而且,何月山怎么知道王栋早期代码有什么错误? 王栋的脸色彻底变了,由红转白,又由白转青,拿着学位证书的手都有些微微发抖。

    他求助般地看向台上的老师们。

     系主任张教授和李教授的眉头已经皱了起来。

    他们都是技术出身,何月山问的问题极其内行和具体,而王栋的回答则完全是外行的、敷衍的。

    这反差太大了! 李教授尤其清楚何月山在这个项目上投入的心血,之前答辩时他就觉得何月山的成果更扎实,只是王栋交上来的报告和演示看起来更“漂亮”… 张主任轻轻咳嗽了一声,打断了这尴尬的“请教”:“好了,技术问题可以私下再探讨。

    时间不早了,我们进行下一项…” 何月山从善如流地坐下,表情依旧平静,仿佛真的只是提了一个学术问题。

     但台下,已经有不少人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

    台上,王栋几乎是从台上逃下去的,背影狼狈。

     【叮!任务‘扞卫荣誉’完成度30%。

    奖励:国贡值+3,系统积分+30。

    】系统提示音响起。

     何月山微微挑眉。

    才30%?看来,这只是第一步。

    怀疑的种子已经种下,接下来,需要让它发芽。

     他摸了摸口袋里的那只老式手机。

    里面的证据,还没到用的时候。

     喜欢重生后我靠国贡系统封神请大家收藏:()重生后我靠国贡系统封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