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技术瓶颈

关灯
“深蓝盾牌”项目组以雷霆速度组建完毕,星辰大厦里整层楼被划为专属办公区。

    颜如玉砸下重金,不仅搬来顶尖实验设备,更从国内外名校、科研机构挖来一群技术精英——键盘敲击声昼夜不停,初期进展顺得惊人,硬件选型落地、基础架构搭起,每一步都踩着计划走。

     可当项目触到核心算法的壁垒,预料中的“卡壳”,终究还是来了。

     最难啃的骨头,卡在行为识别AI模型的训练上。

    要让系统精准揪出“入侵”“斗殴”“尾随”这类异常,模型得喂足海量高质量标注数据。

    但现实是,高端办公区深夜的异常徘徊、地下车库里的恶意尾随,这类特定场景的异常数据,稀缺得几乎找不到踪迹。

    用公开数据集训出的模型,一到真实场景就频频“失灵”——要么把保洁阿姨的夜班巡检误判成入侵,要么漏掉角落里的可疑尾随,误报率、漏报率高得让整个团队心凉。

     项目会议室里,空气沉得能拧出水。

     技术总监李明推了推滑到鼻尖的黑框眼镜,眼底的红血丝藏都藏不住。

    这位年轻博士头发乱得像刚经历过一场风暴,正对着颜如玉攥紧了手里的触控笔:“颜总,数据增强、迁移学习,能试的方案我们都试了,可效果就像杯水车薪。

    ”他指尖在键盘上一顿,投影仪立刻跳出满屏曲折的损失函数曲线,红色的准确率数值刺眼地挂在角落,“缺的就是场景化的异常样本——也就是负样本。

    我们甚至用游戏引擎模拟过,但虚拟数据太‘干净’,模型到了现实里根本没法泛化。

    ” 团队成员跟着补充,你一言我一语,把难题摊了个透:算力缺口越来越大,服务器昼夜连转都扛不住;就算模型训出来,部署后实时推理速度也跟不上,等识别出异常,恐怕早就出事了。

     颜如玉坐在主位上,脸上没露半分慌色,放在膝头的手却悄悄攥紧,指节泛了白。

    她比谁都清楚这项目的分量——不只是星辰集团的商业布局,更是她攥在手里的安全防线。

    要是核心算法攻不下来,这堆先进设备撑死了就是个“纸老虎”,半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