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地头的篝火》

关灯
脸上都带着笑,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满足。

    三秒带看着这一幕,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不是因为即将到来的丰收,是因为这份热热闹闹的烟火气,这份你帮我、我帮你的情谊,比任何收成都珍贵。

     “别光说我,”三秒带把话题岔开,“五叔,您怀里揣的啥宝贝?拿出来亮亮。

    ” 陈老五笑了,解开布包,里面露出个破旧的三弦琴,琴身掉了块漆,琴弦却擦得锃亮。

    “老伙计了,年轻时跟着戏班子学的,几十年没弹了,不知道还能不能响。

    ” “五叔还会弹三弦?”二柱子眼睛瞪得溜圆,“我只知道您会喝酒、会种地,还会这手艺?” “你五叔年轻时候,可是望海坡的‘文艺青年’。

    ”四爷爷笑着说,“当年修渠时,他就靠这三弦琴给大家解乏,弹得可好了。

    ” 陈老五被夸得有点不好意思,把三弦琴往腿上一放,调了调弦,“铮”的一声,音不算准,却带着股岁月的厚重。

    他清了清嗓子,手指在琴弦上拨动起来,一段苍凉又欢快的调子流淌出来,像山涧的溪水,叮叮咚咚的。

     “这是《修渠号子》!”王老五媳妇眼睛一亮,“我爹以前总哼这个!” “对,就是《修渠号子》。

    ”陈老五一边弹一边唱,声音沙哑却有力:“夯起来哟——嘿哟!土压实哟——嘿哟!渠水通哟——嘿哟!粮满仓哟——嘿哟!” 众人跟着一起唱,虽然跑调,却唱得震天响,火光映着每个人的脸,都红扑扑的,眼里闪着光。

    三秒带看着陈老五弹三弦的样子,突然觉得这老头年轻了几十岁,手指在琴弦上跳跃,像在指挥着千军万马,那是属于他们的青春,属于他们的岁月。

     唱完号子,陈老五又弹了段《秋收谣》,调子轻快,像风吹过稻田。

    二柱子跟着节奏打起了拍子,王老五的媳妇哼起了小调,连四爷爷都跟着轻轻晃头,嘴角带着笑。

     “该轮到年轻人了!”陈老五放下三弦琴,抹了把汗,“三秒,你也来一个,别光看着。

    ” 三秒带有点不好意思,挠挠头:“我不会唱歌,给大家讲个故事吧,我爷爷种红豆的故事。

    ” “好!”众人都安静下来,听他讲。

     “我爷爷种红豆,不用化肥,只用草木灰,说是‘红豆要吃细粮’。

    他总说,种地就像养孩子,你对它好,它就对你好……”三秒带的声音在火光里飘着,混着柴火的噼啪声,像在讲一个古老的传说。

    大家听得入神,连火星子溅到裤脚都没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