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铁饭碗与下海潮

关灯
“下海”这个词,像一道闪电,击中了林旬。

     是了,这就是九十年代最鲜活的脉搏。

     无数人扔掉手里的“铁饭碗”,跳入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里,有的成了时代的弄潮儿,有的则被一个浪头拍得粉身碎骨。

     “阿姨,我想查查关于‘软土地基处理’方面的书。

    ”林旬问道。

     “软土地基?”大妈想了想,领着他走到一个偏僻的角落,指着书架上孤零零的几本书,“都在这了,都是些老掉牙的东西,好多年没人借过了。

    ” 林旬抽出一本《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封面都快磨烂了。

     他快速翻阅。

     换填法、强夯法、砂桩……全都是他记忆里赵富贵用过的、并且失败了的方法。

     这些方法,对于一般的软基还凑合,但对于滨海港那种超高含水率的淤泥地基,不仅没用,反而会因为破坏了土体原有的结构,导致更严重的沉降。

     至于他脑子里的“袋装砂井堆载预压法”,书里连一个字都没提。

     这项技术虽然在八十年代末就已经在国际上出现,但要普及到滨海市这种三线沿海城市,起码还要等五六年。

     这五六年的时间差,就是他的机会。

     一个千载难逢的、只属于他一个人的机会。

     林旬将书放回原处,心中的蓝图愈发清晰。

     他谢过管理员大妈,走出了图书馆。

     夜幕已经降临,马路上,骑着永久、飞鸽自行车的下班人流汇成一条长河,远处,霓虹灯箱闪烁着“卡拉OK”、“时装公司”的字样,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林旬回到宿舍时,赵强已经睡下,鼾声如雷。

     他脱下衣服,躺在吱呀作响的木板床上,却没有丝毫睡意。

     他闭上眼睛,脑海中没有白天那些喧嚣的赞誉,也没有王厂长许诺的前程。

     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巨大的工程图纸。

     无数的数据和图像在飞速运转。

     砂井的直径和间距……滤膜的选择……分级加载的速率和时间……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曲线…… 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步骤,他都在脑海里反复推演,精确到厘米,精确到小时。

     前一世,他主持过上千亿的超级工程,但从未像此刻这般,为了一个连影子都还没有的小小仓库项目,如此殚精竭虑。

     因为他知道,那座即将建在烂泥上的仓库,将是他撬动整个时代的第一个支点。

     是他未来那座横跨天堑的跨海长虹的,第一块基石。

     他甚至翻身下床,借着窗外透进的微弱月光,在笔记本上飞快地画着草图。

     他画的不是建筑本身,而是地下的排水系统——一根根垂直的塑料排水板(PVD)如何以梅花形布置,才能最高效地排出淤泥中的水分;地表的堆载如何分级加载,每一级加载的高度、间隔的时间,才能确保地基在加速沉降的同时,又不会因为压力过大而失稳。

     窗外,月明星稀。

     而林旬的笔尖下,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在这小小的宿舍里,被一笔一划地勾勒出来。

     他知道,属于他的基建狂潮,正在等待他去亲手掀起。

     喜欢重生90:大国工匠的基建之路请大家收藏:()重生90:大国工匠的基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