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无声的告别

关灯
详细数据;二是一些必要的工具和物资,能够支撑他未来长时间的野外独自生存和研究。

     下午,撤离名单公布。

    果然,作为“病号”和技术骨干(需要协助完成最后的数据封存和设备维护),林凡被安排在了第二批,预计至少还要停留五到七天。

     时间窗口有了。

     他立刻行动起来。

     首先是以“完善项目最终地质报告,补充周边区域对比数据”为由,再次申了本地服务器的地质数据库。

    这一次,无人阻拦,甚至无人过多关注。

    服务器即将格式化,里面的数据很快就不再是秘密。

     他坐在电脑前,面色平静,手指却在键盘上飞快跳动。

    他不再只关注那个山谷,而是将搜索范围扩大,依据脑海中那些越来越清晰的关于“活性矿物”的模糊标准,筛选着整个羌塘盆地乃至更广阔区域的勘探数据。

     每一次搜索,都伴随着颅内细微的刺痛,那是异世知识与本世界数据强行对接的负荷。

    但他咬牙坚持着。

     一个个坐标、一组组参数、一片片被标记为“低价值”被他以各种隐蔽的方式——伪装成系统日志、悄然留存下来。

     这是一幅为他独自绘制的、通往未知资源的“藏宝图”。

     做完这一切,他清空痕迹,退出了系统。

     接下来是物资。

     他以“预防途中意外,准备紧急野外求生包”为借口,向后勤申请领取了一些物资:高强度尼龙绳、多功能铲、净水片、打火石、更多的高能量压缩食品、一套更精密的便携式辐射/磁场检测仪、以及一些基础的化学试剂和耐腐蚀的容器试管——这些对于一个地质工程师来说,合情合理。

     他还悄悄从废弃的岩芯样本里,收集了一些可能有用的矿物碎屑和晶体,以及一小瓶高纯度的酸性溶剂。

     每一样东西,他都小心地检查,确保不会引起怀疑,然后分批次带回居住舱,藏进那个即将陪伴他踏上未知旅程的背包里。

     整个过程,他都表现得异常冷静和正常,甚至偶尔还会和其他队员聊几句对未来的打算,仿佛真的在准备撤离回家。

     只有在他独处时,眼神才会变得深邃而坚定,偶尔掠过一丝近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