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借力派出所与意外的线索
关灯
小
中
大
派出所。
三个庄重的白色大字,悬挂在一栋灰扑扑的平房门口,在黎明微弱的天光下,透着一种令人心安又莫名敬畏的威严。
林卫东和赵大海站在冰冷的台阶下,踌躇不前。
一夜未眠的疲惫和那个血红“X”带来的恐惧,依然清晰地写在脸上。
对他们这样的小老百姓来说,主动走进这里,需要巨大的勇气。
“卫东……真……真要进去啊?”赵大海喉咙有些发干,下意识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皱巴巴的衣领,“警察能管咱们这破事吗?别再把咱们自己折进去……” “必须进去。
”林卫东的声音沙哑却异常坚定,他摸了摸内衣口袋里那封冰冷的恐吓信,“现在不是我们惹事,是事来惹我们!他们动到小小头上,画门威胁,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敲诈了!再不找警察,下次门上泼的可能就不是油漆了!” 想到女儿天真无邪的小脸,林卫东眼中闪过一丝狠厉,最后一丝犹豫被彻底斩断。
他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仿佛要将勇气也吸入肺中,率先踏上了台阶。
推开刷着绿漆的木门,一股混合着旧纸张、烟草和消毒水的气味扑面而来。
接待室里光线昏暗,只有一个年轻的小民警坐在办公桌后打着哈欠,看到他们进来,懒洋洋地抬了抬眼皮。
“什么事?” “公安同志,我们……我们来报案。
”林卫东尽量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但微微的颤抖还是泄露了他内心的紧张。
“报案?报什么案?丢东西了还是打架了?”小民警拿起笔,准备记录。
“是……是敲诈勒索……还有……威胁恐吓……”林卫东艰难地吐出这几个沉重的字眼,将怀里的那封挂号信小心翼翼地拿出来,摊开在桌上,又将昨晚用纸拓印下来的门上那个红“X”的痕迹,也一并呈上。
“恐吓信?”小民警的瞌睡瞬间醒了,脸色严肃起来,拿起信纸仔细看。
当看到“小心你的店和你女儿”时,他的眉头紧紧皱了起来。
又看了看那个模糊但刺眼的红“X”拓印。
“怎么回事?详细说!一点别漏!”小民警的声音变得郑重,拿出正式的笔录纸。
林卫东定了定神,从自己摆摊开始,到遭遇黑皮找茬,再到南下进货被车站检查、回来卖货被“干部”敲诈,最后收到这封恐吓信、昨晚废砖窑交锋以及回家发现门上被画标记的过程,原原本本,尽可能详细地说了出来。
赵大海在一旁不时补充细节。
他隐去了南下进货的具体细节和利润,只说是卖点小百货,重点突出了被多次欺压和目前家人受到的安全威胁。
整个过程,小民警听得非常认真,不时提问。
“黑皮?是不是东街那个叫刘黑皮的?因为打架现在拘着呢。
” “文化宫那个干部?姓什么?有什么特征?” “信是挂号信?邮戳是哪个所的?” “昨晚那两个人长什么样?多高?听口音是本地的吗?” “门上那个叉,用什么画的?油漆还是红墨水?” 问题细致而专业。
林卫东和赵大海尽力回忆回答。
当问到文化宫干部的姓氏时,林卫东猛地想起,营业执照申请表的经办人签名似乎姓“陈”。
“可能……姓陈。
”他不太确定地说。
小民警将这些信息一一记录在案,表情越来越凝重。
尤其是听到对方不仅敲诈巨额钱
三个庄重的白色大字,悬挂在一栋灰扑扑的平房门口,在黎明微弱的天光下,透着一种令人心安又莫名敬畏的威严。
林卫东和赵大海站在冰冷的台阶下,踌躇不前。
一夜未眠的疲惫和那个血红“X”带来的恐惧,依然清晰地写在脸上。
对他们这样的小老百姓来说,主动走进这里,需要巨大的勇气。
“卫东……真……真要进去啊?”赵大海喉咙有些发干,下意识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皱巴巴的衣领,“警察能管咱们这破事吗?别再把咱们自己折进去……” “必须进去。
”林卫东的声音沙哑却异常坚定,他摸了摸内衣口袋里那封冰冷的恐吓信,“现在不是我们惹事,是事来惹我们!他们动到小小头上,画门威胁,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敲诈了!再不找警察,下次门上泼的可能就不是油漆了!” 想到女儿天真无邪的小脸,林卫东眼中闪过一丝狠厉,最后一丝犹豫被彻底斩断。
他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仿佛要将勇气也吸入肺中,率先踏上了台阶。
推开刷着绿漆的木门,一股混合着旧纸张、烟草和消毒水的气味扑面而来。
接待室里光线昏暗,只有一个年轻的小民警坐在办公桌后打着哈欠,看到他们进来,懒洋洋地抬了抬眼皮。
“什么事?” “公安同志,我们……我们来报案。
”林卫东尽量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但微微的颤抖还是泄露了他内心的紧张。
“报案?报什么案?丢东西了还是打架了?”小民警拿起笔,准备记录。
“是……是敲诈勒索……还有……威胁恐吓……”林卫东艰难地吐出这几个沉重的字眼,将怀里的那封挂号信小心翼翼地拿出来,摊开在桌上,又将昨晚用纸拓印下来的门上那个红“X”的痕迹,也一并呈上。
“恐吓信?”小民警的瞌睡瞬间醒了,脸色严肃起来,拿起信纸仔细看。
当看到“小心你的店和你女儿”时,他的眉头紧紧皱了起来。
又看了看那个模糊但刺眼的红“X”拓印。
“怎么回事?详细说!一点别漏!”小民警的声音变得郑重,拿出正式的笔录纸。
林卫东定了定神,从自己摆摊开始,到遭遇黑皮找茬,再到南下进货被车站检查、回来卖货被“干部”敲诈,最后收到这封恐吓信、昨晚废砖窑交锋以及回家发现门上被画标记的过程,原原本本,尽可能详细地说了出来。
赵大海在一旁不时补充细节。
他隐去了南下进货的具体细节和利润,只说是卖点小百货,重点突出了被多次欺压和目前家人受到的安全威胁。
整个过程,小民警听得非常认真,不时提问。
“黑皮?是不是东街那个叫刘黑皮的?因为打架现在拘着呢。
” “文化宫那个干部?姓什么?有什么特征?” “信是挂号信?邮戳是哪个所的?” “昨晚那两个人长什么样?多高?听口音是本地的吗?” “门上那个叉,用什么画的?油漆还是红墨水?” 问题细致而专业。
林卫东和赵大海尽力回忆回答。
当问到文化宫干部的姓氏时,林卫东猛地想起,营业执照申请表的经办人签名似乎姓“陈”。
“可能……姓陈。
”他不太确定地说。
小民警将这些信息一一记录在案,表情越来越凝重。
尤其是听到对方不仅敲诈巨额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