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夏侯惇骄纵,轻进博望

关灯
夜风贴着山脊刮过,我勒马停在第二传令点背风处。

    马鼻喷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成短促一团,随即被风扯散。

    前方谷口林缘,第一传令兵已伏在坡后,黑布蒙头,不动如石。

    我未下马,只将缰绳轻收半寸,目光锁住北方官道尽头。

     那里该有动静了。

     就在一个时辰前,我还在帐中听着张飞率队出营的蹄声远去。

    五十人,不举火,不喧哗,绕后山野径直插伏鼓位。

    如今他们已在指定地点藏稳,赵云在豫山,关羽在安林,三支箭矢全部离弦,只等敌军踏入射程。

     而此刻,敌营终于动了。

     斥候的影子先出现在坡顶,一人单骑疾驰而下,马蹄翻起尘土,在月光下划出一道灰线。

    来人是曹军轻骑探子,未着甲,背旗卷起,显然是赶回报信。

    他冲入谷口时几乎未减速,只在隘道前略顿,扫了一眼两侧山林,便纵马直入。

     我眯眼盯着他的路线——走的是中道,未探左右坡地,连抬头看山崖的动作都没有。

    这是轻敌,也是疏忽,更是赵云那支“败军”成功诱敌的明证。

     他消失在谷中不到半盏茶工夫,曹营方向火光骤亮。

     那是夏侯惇升帐的信号。

     我调转马头,不再巡视。

    传令点已确认无误,再绕下去只是浪费时间。

    现在要等的,不是我方准备是否周全,而是敌人会不会按我画的路走。

     他们会的。

     夏侯惇不是谨慎的人。

    他是靠冲锋陷阵打出名号的猛将,信的是力破万法,信的是兵强马壮,信的是自己手中的刀能斩断一切诡计。

    这种人,最看不起“藏头缩尾”的谋士,更不屑于山谷藏兵的小伎俩。

     所以他一定会进。

     马速加快,蹄声压在硬土上,沉闷如鼓。

    我脑海中浮现曹营帅帐内的景象:于禁跪坐禀报,声音平稳,“博望坡无重垒,烽燧残烬未冷,敌军踪迹稀疏,不过千人守隘。

    ”李典必会接话,语气凝重,“谷道窄,易伏,诸葛亮虽初出,然刘备三顾茅庐,岂是庸才?” 然后,夏侯惇会拍案。

     果然,不出所料。

     帐内灯火通明,夏侯惇立于帅案前,铁甲未卸,手中令旗已握紧。

    于禁话音刚落,他便冷笑一声:“千人?新野残部能有多少战力?刘备逃窜如丧家之犬,粮草不继,甲兵不全,还能凭空变出伏兵不成?” 李典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