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南域风尘
关灯
小
中
大
三人结伴而行,旅途果然不再如之前那般孤寂沉闷。
柳如眉性格爽朗,骑术精湛,常一马当先在前探路,遇到些不开眼的小毛贼,往往不需洛九川和韩文举出手,三两剑便打发了,颇有几分侠女风范。
她对洛九川颇为照顾,时常分些干粮清水给他,偶尔还会请教一些简单的药材辨识问题,显然对他那“独特”的辨药能力印象深刻。
韩文举则是个活宝兼百事通。
他虽手无缚鸡之力,却学识渊博,对南域的地理人文、传说典故、甚至一些奇闻异事都知之甚详。
一路上,他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各地的风土人情,从“药王谷”的传说,到“天剑宗”的剑冢秘闻,再到南荒十万大山的种种禁忌,极大地丰富了洛九川的见闻,也冲淡了旅途的枯燥。
“洛兄,柳姑娘,你们可知前方‘黑水镇’的由来?”韩文举骑着一匹瘦驴,摇头晃脑道,“据说百年前,此地曾有两条恶蛟为祸,搅动江水,淹没良田。
后来一位云游高僧至此,以无上佛法将恶蛟镇压于镇外‘困龙潭’底,并以佛宝‘镇龙碑’镇之,江水乃清,故改名黑水镇,以念法师恩德。
” 柳如眉听得入神:“真有恶蛟?那困龙潭如今可还安好?” 韩文举笑道:“传说罢了,当不得真。
不过那困龙潭倒是深不见底,终年寒气森森,镇上人皆视之为禁忌之地,不敢靠近。
” 洛九川默默听着,将这些信息记在心中。
他深知,许多传说并非空穴来风,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真相或机缘。
数日后,三人抵达了韩文举口中的黑水镇。
此镇规模不大,依山傍水而建,镇民多以打渔、采药为生,民风颇为淳朴,但也带着一丝南域特有的彪悍之气。
镇外确有一深潭,远远望去,水色幽深发黑,寒气逼人,岸边立着一块破损的古碑,刻着模糊的梵文,想必就是那“镇龙碑”了。
三人寻了镇上一家简陋的客栈落脚,打算休整一日再行赶路。
是夜,洛九川正在房中调息,试图修复受损的精神力和温养裂纹隐现的时炉,窗外却隐隐传来一阵压抑的哭泣声和嘈杂的争吵声。
他推开窗望去,只见客栈后院,掌柜的老夫妇正与几名穿着体面的镇中乡绅争执,老妇人掩面哭泣,掌柜的则满脸愁苦与愤怒。
“王掌柜,不是我们不通情理,但那‘百草堂’的李管事发话了,若不交出那株‘三百年份的赤阳参’,你们这客栈,往后就别想再从他们那里拿到半点伤药金疮散!你们自己掂量掂量!”一名乡绅冷着脸道。
“可那赤阳参是小老儿冒着性命危险,从黑风峪深处采来,是给老婆子治寒痹症的救命药啊!那李管事只出十两银子就要强买,与抢夺何异?!”王掌柜气得浑身发抖。
“哼!百草堂垄断了这黑水镇八成的药材生意,你们得罪得起吗?识时务者为俊杰,一株药材而已,何必自讨苦吃?”另一人劝道,语气却带着威胁。
洛九川听在耳中,眉头渐渐蹙起。
强买强卖,欺压乡里,这等行径,令他心生厌恶。
他想起了玄霄宗内赵坤一派的嘴脸,天下乌鸦一般黑。
他本不欲多管闲事,但看到那对老夫妇无助的模样,心中某根弦被触动了。
父亲常言,丹道之本,在于济世救人,而非恃强凌弱。
他沉吟片刻,起身下楼,来到后院。
“诸位,”洛九川声音平静,打断了争执,“不知那株赤阳参,可否让在下一观?” 众人一愣,看向这个突然出现的陌生少年。
王掌柜如同抓到救命稻草,连忙从怀中取出一个木盒,小心打开,里面躺着一株品相极佳、须根分明、通体赤红的老人参,药香扑鼻,确非凡品。
洛九川仔细看了看,心中已有计较。
他转向那几名乡绅,淡淡道:“此参年份足,品相佳,药性醇厚,市价至少百两。
十两银子,确是强夺了。
” 乡绅们脸色一沉:“你是何人?敢管百草堂的闲事?” 洛九川不答,反而问道:“请问老夫人所患寒痹,症状如何?发作多久了?” 王掌柜虽不明所以,还是答道:“老婆子她每逢阴雨寒冬,便关节肿痛,难以行走,已有十多年了,近些年愈发严重……” 洛九川点点头:“赤阳参性烈,大补元气,驱散寒邪,用于根治沉疴寒痹,药力虽猛,却易伤阴血,于老夫人年迈之体,并非最佳选择,需搭配数味滋阴润燥的辅药调和方可。
且治标难治本。
” 众人闻言,皆是一怔。
那几名乡绅也露出惊疑不定的神色。
王掌柜急忙问道:“那小先生可有良方?” 洛九川从容道:“若信得过在下,我可为老夫人另拟一方。
以‘百年老鹤草’为君,‘地髓藤’、‘温阳花’为臣,佐以‘枸杞’、‘当归’调和,虽见效稍慢,但性味温和,循序渐进,可固本培元,逐步驱除体内积寒,且花费不过二三十两。
” 他一番话说得条理清晰,俨然一副深谙药理的模样。
这都是他平日钻研《苏门丹经》和万药阁典籍的积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王掌柜将信将疑,但那几
柳如眉性格爽朗,骑术精湛,常一马当先在前探路,遇到些不开眼的小毛贼,往往不需洛九川和韩文举出手,三两剑便打发了,颇有几分侠女风范。
她对洛九川颇为照顾,时常分些干粮清水给他,偶尔还会请教一些简单的药材辨识问题,显然对他那“独特”的辨药能力印象深刻。
韩文举则是个活宝兼百事通。
他虽手无缚鸡之力,却学识渊博,对南域的地理人文、传说典故、甚至一些奇闻异事都知之甚详。
一路上,他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各地的风土人情,从“药王谷”的传说,到“天剑宗”的剑冢秘闻,再到南荒十万大山的种种禁忌,极大地丰富了洛九川的见闻,也冲淡了旅途的枯燥。
“洛兄,柳姑娘,你们可知前方‘黑水镇’的由来?”韩文举骑着一匹瘦驴,摇头晃脑道,“据说百年前,此地曾有两条恶蛟为祸,搅动江水,淹没良田。
后来一位云游高僧至此,以无上佛法将恶蛟镇压于镇外‘困龙潭’底,并以佛宝‘镇龙碑’镇之,江水乃清,故改名黑水镇,以念法师恩德。
” 柳如眉听得入神:“真有恶蛟?那困龙潭如今可还安好?” 韩文举笑道:“传说罢了,当不得真。
不过那困龙潭倒是深不见底,终年寒气森森,镇上人皆视之为禁忌之地,不敢靠近。
” 洛九川默默听着,将这些信息记在心中。
他深知,许多传说并非空穴来风,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真相或机缘。
数日后,三人抵达了韩文举口中的黑水镇。
此镇规模不大,依山傍水而建,镇民多以打渔、采药为生,民风颇为淳朴,但也带着一丝南域特有的彪悍之气。
镇外确有一深潭,远远望去,水色幽深发黑,寒气逼人,岸边立着一块破损的古碑,刻着模糊的梵文,想必就是那“镇龙碑”了。
三人寻了镇上一家简陋的客栈落脚,打算休整一日再行赶路。
是夜,洛九川正在房中调息,试图修复受损的精神力和温养裂纹隐现的时炉,窗外却隐隐传来一阵压抑的哭泣声和嘈杂的争吵声。
他推开窗望去,只见客栈后院,掌柜的老夫妇正与几名穿着体面的镇中乡绅争执,老妇人掩面哭泣,掌柜的则满脸愁苦与愤怒。
“王掌柜,不是我们不通情理,但那‘百草堂’的李管事发话了,若不交出那株‘三百年份的赤阳参’,你们这客栈,往后就别想再从他们那里拿到半点伤药金疮散!你们自己掂量掂量!”一名乡绅冷着脸道。
“可那赤阳参是小老儿冒着性命危险,从黑风峪深处采来,是给老婆子治寒痹症的救命药啊!那李管事只出十两银子就要强买,与抢夺何异?!”王掌柜气得浑身发抖。
“哼!百草堂垄断了这黑水镇八成的药材生意,你们得罪得起吗?识时务者为俊杰,一株药材而已,何必自讨苦吃?”另一人劝道,语气却带着威胁。
洛九川听在耳中,眉头渐渐蹙起。
强买强卖,欺压乡里,这等行径,令他心生厌恶。
他想起了玄霄宗内赵坤一派的嘴脸,天下乌鸦一般黑。
他本不欲多管闲事,但看到那对老夫妇无助的模样,心中某根弦被触动了。
父亲常言,丹道之本,在于济世救人,而非恃强凌弱。
他沉吟片刻,起身下楼,来到后院。
“诸位,”洛九川声音平静,打断了争执,“不知那株赤阳参,可否让在下一观?” 众人一愣,看向这个突然出现的陌生少年。
王掌柜如同抓到救命稻草,连忙从怀中取出一个木盒,小心打开,里面躺着一株品相极佳、须根分明、通体赤红的老人参,药香扑鼻,确非凡品。
洛九川仔细看了看,心中已有计较。
他转向那几名乡绅,淡淡道:“此参年份足,品相佳,药性醇厚,市价至少百两。
十两银子,确是强夺了。
” 乡绅们脸色一沉:“你是何人?敢管百草堂的闲事?” 洛九川不答,反而问道:“请问老夫人所患寒痹,症状如何?发作多久了?” 王掌柜虽不明所以,还是答道:“老婆子她每逢阴雨寒冬,便关节肿痛,难以行走,已有十多年了,近些年愈发严重……” 洛九川点点头:“赤阳参性烈,大补元气,驱散寒邪,用于根治沉疴寒痹,药力虽猛,却易伤阴血,于老夫人年迈之体,并非最佳选择,需搭配数味滋阴润燥的辅药调和方可。
且治标难治本。
” 众人闻言,皆是一怔。
那几名乡绅也露出惊疑不定的神色。
王掌柜急忙问道:“那小先生可有良方?” 洛九川从容道:“若信得过在下,我可为老夫人另拟一方。
以‘百年老鹤草’为君,‘地髓藤’、‘温阳花’为臣,佐以‘枸杞’、‘当归’调和,虽见效稍慢,但性味温和,循序渐进,可固本培元,逐步驱除体内积寒,且花费不过二三十两。
” 他一番话说得条理清晰,俨然一副深谙药理的模样。
这都是他平日钻研《苏门丹经》和万药阁典籍的积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王掌柜将信将疑,但那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