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漏洞赏金
关灯
小
中
大
,证明漏洞的真实性。
在报告的最后,他犹豫了一下。
赏金计划的条款明确要求提供报告人的真实身份信息和公民账户,以便发放奖励。
他当然不能用自己的真实信息。
他的目光扫过工作台下杂乱无章的抽屉。
里面塞满了各种废弃的电子零件和客户留下的破烂设备。
他记得,之前帮一个流浪汉修过一个老旧的媒体播放器,那人付不起钱,留下了一张几乎空白的、快要失效的预付式匿名公民卡作为抵押。
这种卡无法绑定重要身份,通常用于临时工或灰色交易,几乎无法追踪真实所有者。
就是它了。
他翻找出那张卡片,芯片部分有些磨损,但应该还能用。
他将卡片的信息填入报告提交者的字段。
赏金会直接打入这个匿名账户,而他之后可以通过黑市渠道将里面的数字币洗出来,或者干脆就让它烂在那里。
他要的不是钱,而是“记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切准备就绪。
他再次检查了报告的所有细节,确保没有任何可能指向他个人身份或真实技术水平的痕迹。
他甚至还故意在代码中留下了一个微不足道的、符合“普通高手”水平的逻辑瑕疵,让自己的技术画像看起来更“平庸”一些。
然后,他按下了提交按钮。
报告通过加密信道发送出去,如同石沉大海。
接下来就是等待。
等待并未持续太久。
仅仅几个小时后,终端上就收到了来自龙穹安全部门的加密回执。
回执语言程式化,但效率极高,确认收到了报告,并已转入技术评估流程。
林劫关闭回执,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他知道,评估是假,核查提交者的背景和动机才是真。
系统绝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主动送上门的“好意”。
果然,接下来的24小时里,他敏锐地察觉到一些极其细微的异常。
他住所附近的几个公共监控探头的转动频率发生了难以察觉的变化,角度似乎总是有意无意地扫过他的卷帘门。
天空中,一架隶属于市政管网维护的无人机,以检修线路为名,在他屋顶上空盘旋了远超常规的时间。
他的个人公民账户网络流量,也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粘滞感”,仿佛有无形的目光在背后审视着他的每一次普通访问。
他们来了。
网域巡捕,或者他们的自动化监控系统,已经开始对他进行背景审查。
林劫对此早有预料。
他维持着绝对正常的作息:修理车辆、订购零件、在合法的公共数据库查询技术资料、甚至观看了一些无聊的流行剧集。
他像一个最普通的、有点技术癖好的底层市民,对周遭的窥探毫无察觉。
又过了两天,第二封加密邮件抵达。
这次是正式通知。
“尊敬的贡献者:您提交的漏洞编号#BUG-734-Sierra经我方技术团队验证确认。
该漏洞评级为‘中危’。
感谢您为瀛海市网络安全做出的贡献。
根据奖励计划条款,赏金5,000信用点已支付至您提供的账户。
请注意查收。
望您继续支持龙吟系统,共筑安全未来。
” 通知下方,还有一个附加条款的链接,要求他签署一份电子保密协议,承诺不对外公开漏洞细节。
林劫快速浏览了协议,用那个匿名账户的身份电子签了名。
整个过程冰冷、高效,没有一句多余的人话。
他调出那个匿名账户的余额。
5000信用点,不多不少。
对于一个中危漏洞来说,这个价格被压得很低,但对于系统而言,这只是一笔微不足道的、打发叫花子的小钱。
目的达到了。
他成功地在系统的庞大日志中,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合法”的记录。
一个名叫“张三”(他胡乱填的名字)的、有点技术的匿名用户,在庆典期间发现并上报了一个漏洞,换取了一笔赏金。
这个记录像一层薄薄的灰尘,覆盖在了他庆典期间可能留下的任何真实活动痕迹之上。
这层灰尘或许很薄,一吹就散。
但对于系统而言,一个拥有“良好贡献记录”的个体,其威胁等级通常会下意
在报告的最后,他犹豫了一下。
赏金计划的条款明确要求提供报告人的真实身份信息和公民账户,以便发放奖励。
他当然不能用自己的真实信息。
他的目光扫过工作台下杂乱无章的抽屉。
里面塞满了各种废弃的电子零件和客户留下的破烂设备。
他记得,之前帮一个流浪汉修过一个老旧的媒体播放器,那人付不起钱,留下了一张几乎空白的、快要失效的预付式匿名公民卡作为抵押。
这种卡无法绑定重要身份,通常用于临时工或灰色交易,几乎无法追踪真实所有者。
就是它了。
他翻找出那张卡片,芯片部分有些磨损,但应该还能用。
他将卡片的信息填入报告提交者的字段。
赏金会直接打入这个匿名账户,而他之后可以通过黑市渠道将里面的数字币洗出来,或者干脆就让它烂在那里。
他要的不是钱,而是“记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切准备就绪。
他再次检查了报告的所有细节,确保没有任何可能指向他个人身份或真实技术水平的痕迹。
他甚至还故意在代码中留下了一个微不足道的、符合“普通高手”水平的逻辑瑕疵,让自己的技术画像看起来更“平庸”一些。
然后,他按下了提交按钮。
报告通过加密信道发送出去,如同石沉大海。
接下来就是等待。
等待并未持续太久。
仅仅几个小时后,终端上就收到了来自龙穹安全部门的加密回执。
回执语言程式化,但效率极高,确认收到了报告,并已转入技术评估流程。
林劫关闭回执,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他知道,评估是假,核查提交者的背景和动机才是真。
系统绝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主动送上门的“好意”。
果然,接下来的24小时里,他敏锐地察觉到一些极其细微的异常。
他住所附近的几个公共监控探头的转动频率发生了难以察觉的变化,角度似乎总是有意无意地扫过他的卷帘门。
天空中,一架隶属于市政管网维护的无人机,以检修线路为名,在他屋顶上空盘旋了远超常规的时间。
他的个人公民账户网络流量,也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粘滞感”,仿佛有无形的目光在背后审视着他的每一次普通访问。
他们来了。
网域巡捕,或者他们的自动化监控系统,已经开始对他进行背景审查。
林劫对此早有预料。
他维持着绝对正常的作息:修理车辆、订购零件、在合法的公共数据库查询技术资料、甚至观看了一些无聊的流行剧集。
他像一个最普通的、有点技术癖好的底层市民,对周遭的窥探毫无察觉。
又过了两天,第二封加密邮件抵达。
这次是正式通知。
“尊敬的贡献者:您提交的漏洞编号#BUG-734-Sierra经我方技术团队验证确认。
该漏洞评级为‘中危’。
感谢您为瀛海市网络安全做出的贡献。
根据奖励计划条款,赏金5,000信用点已支付至您提供的账户。
请注意查收。
望您继续支持龙吟系统,共筑安全未来。
” 通知下方,还有一个附加条款的链接,要求他签署一份电子保密协议,承诺不对外公开漏洞细节。
林劫快速浏览了协议,用那个匿名账户的身份电子签了名。
整个过程冰冷、高效,没有一句多余的人话。
他调出那个匿名账户的余额。
5000信用点,不多不少。
对于一个中危漏洞来说,这个价格被压得很低,但对于系统而言,这只是一笔微不足道的、打发叫花子的小钱。
目的达到了。
他成功地在系统的庞大日志中,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合法”的记录。
一个名叫“张三”(他胡乱填的名字)的、有点技术的匿名用户,在庆典期间发现并上报了一个漏洞,换取了一笔赏金。
这个记录像一层薄薄的灰尘,覆盖在了他庆典期间可能留下的任何真实活动痕迹之上。
这层灰尘或许很薄,一吹就散。
但对于系统而言,一个拥有“良好贡献记录”的个体,其威胁等级通常会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