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着书立说?我先来个“公众号”!

关灯
在学宫待久了,马骥发现了一个让他抓狂的问题——这里的知识传播太慢了! 有次他看到几位学子围在一起,小心翼翼地传看一卷竹简,竹简用麻绳捆着,边缘都磨白了。

    一个学子看了半天,才依依不舍地递给下一个,嘴里还说:“慢点翻,别弄坏了,这是荀先生的新作,就这一卷!” 马骥挤进去,好奇地问:“为什么不多刻几卷,大家人手一份?” 一个穿皂色短褐的学子像看傻子一样看着他:“刻一卷要三天!你知道竹简要削平、烘干、刻字,多麻烦吗?而且帛书那么贵,我们哪买得起?” 马骥这才反应过来——造纸术还没普及,印刷术更是影子都没有,想多弄几份副本,要么花几天刻竹简,要么花大价钱买帛书,确实不容易。

     他眼珠一转,现代人的优越感又上来了,拍着胸脯说:“在我家乡,想印多少书就印多少,一会儿就能弄好!还有‘手机’,能把文章传给万里之外的人,几万人同时看都没问题!” “一会儿印好?”“万里之外?”学子们眼睛都瞪大了,围着他追问:“你家乡在哪?是不是仙山?” “差不多吧。

    ”马骥含糊过去,心里琢磨着,仙术他们学不会,总能教点简单的吧?他跑回自己的住处,翻出几块平时记想法的小木片、一小节快用完的炭笔(这是他从现代带过来的最后一点东西),还有一块稍微光滑点的木板和一匹粗麻布。

     他把木板放在石桌上,用炭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大字:“马氏奇谈(第一期)”,然后画了个圈,在圈里写“人性善恶”,再从圈里画了几条线,分别写“环境影响”“教化作用”“例子:抢玩具”。

     “你们看,这叫‘思维导图’!”马骥指着木板,“把核心想法放中间,再分支出小想法,用线连起来,谁是重点、谁是例子,一眼就看明白,比大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