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铁定能考上的流言蜚语
关灯
小
中
大
壮志应承的同窗,都有些意外。
他们没想到,这个平日里表现得如同“小大人”一般的苏明理,竟然会因为钱财之事而面露难色。
周夫子闻言,微微一怔,随即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和了然。
这孩子,不仅聪慧过人,还如此懂事体贴。
小小年纪便知体谅家中艰难,不因自己有些天赋便得意忘形,实属难得之至。
他温和地笑了笑,摆了摆手道:“明理啊,你的顾虑,老夫明白,此事不急,参加县试也非一蹴而就之事,尚需从长计议。
” 他语气一转,带着几分安抚的意味继续说道:“你且安心向学,莫要因这些俗务分心,老夫既然有此提议,自然也会替你思量一二。
” “你现在最重要的,是将基础打牢,将学问做扎实,至于其他,船到桥头自然直。
” 周夫子心中却已暗暗思量起来。
他既然已经破例免去了这孩子的束修,便是铁了心要好好栽培这块璞玉。
若明理日后真要去县试。
那笔墨纸张、路上盘缠等用度,对于苏明理这样的贫寒之家而言,也确是一笔难以承受的负担。
他琢磨着,自己虽然清贫。
但平日里省吃俭用些,或许也能匀出些许银钱来。
再不济,自己珍藏的那些上好的徽墨松烟、宣州纸张。
匀出一些给这得意门生应考,也是使得的。
如此良才美玉,绝不能因这等身外俗物而被埋没耽搁了。
苏明理听出周夫子话语中的维护和暗含的帮助之意,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再次躬身行礼:“多谢恩师体谅!学生定当谨记恩师教诲,勤勉向学,不敢有丝毫懈怠。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知道,周夫子这番话,既是安抚,也是一种承诺。
有了恩师这句话,他心中那块因为钱财而悬着的石头,也稍稍落下了一些。
至少,他不必再为最基本的笔墨纸张发愁。
恩师的资助,能让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问本身。
至于赶考的衣裳和盘缠,虽然依旧是个难题。
但总算看到了一丝解决的希望,不像之前那般令人绝望了。
苏明理在学堂里继续安心读书,周夫子也没有再公开提及县试之事, 只是在日常教学中,更加有意识地融入一些应试的技巧和策论的思路。
然而,苏明理自己心中稍安。
却未曾想到,那日他与周夫子关于县试的对话。
虽然主要是他们师生二人的交流。
但学堂内的其他几位同窗,钱小宝、李二牛和张石头那可都是竖着耳朵,一字不落地听了个清清楚楚。
尤其是周夫子最后那句“你且安心向学,莫要因这些俗务分心,老夫既然有此提议,自然也会替你思量一二”,更是让他们浮想联翩。
这些半大的孩子,平日里最大的乐趣便是将学堂里听来的新鲜事,添油加醋地回家说与父母听,以显示自己见过世面。
苏明理这个“小神童”要参加县试,而且夫子似乎还要“替他思量”,这无疑是天大的新闻! 于是,放学之后,这个消息便如同长了翅膀一般。
先是在这几个孩子的家中传开,然后又通过妇人们的闲聊,迅速扩散到了整个邻
他们没想到,这个平日里表现得如同“小大人”一般的苏明理,竟然会因为钱财之事而面露难色。
周夫子闻言,微微一怔,随即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和了然。
这孩子,不仅聪慧过人,还如此懂事体贴。
小小年纪便知体谅家中艰难,不因自己有些天赋便得意忘形,实属难得之至。
他温和地笑了笑,摆了摆手道:“明理啊,你的顾虑,老夫明白,此事不急,参加县试也非一蹴而就之事,尚需从长计议。
” 他语气一转,带着几分安抚的意味继续说道:“你且安心向学,莫要因这些俗务分心,老夫既然有此提议,自然也会替你思量一二。
” “你现在最重要的,是将基础打牢,将学问做扎实,至于其他,船到桥头自然直。
” 周夫子心中却已暗暗思量起来。
他既然已经破例免去了这孩子的束修,便是铁了心要好好栽培这块璞玉。
若明理日后真要去县试。
那笔墨纸张、路上盘缠等用度,对于苏明理这样的贫寒之家而言,也确是一笔难以承受的负担。
他琢磨着,自己虽然清贫。
但平日里省吃俭用些,或许也能匀出些许银钱来。
再不济,自己珍藏的那些上好的徽墨松烟、宣州纸张。
匀出一些给这得意门生应考,也是使得的。
如此良才美玉,绝不能因这等身外俗物而被埋没耽搁了。
苏明理听出周夫子话语中的维护和暗含的帮助之意,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再次躬身行礼:“多谢恩师体谅!学生定当谨记恩师教诲,勤勉向学,不敢有丝毫懈怠。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知道,周夫子这番话,既是安抚,也是一种承诺。
有了恩师这句话,他心中那块因为钱财而悬着的石头,也稍稍落下了一些。
至少,他不必再为最基本的笔墨纸张发愁。
恩师的资助,能让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问本身。
至于赶考的衣裳和盘缠,虽然依旧是个难题。
但总算看到了一丝解决的希望,不像之前那般令人绝望了。
苏明理在学堂里继续安心读书,周夫子也没有再公开提及县试之事, 只是在日常教学中,更加有意识地融入一些应试的技巧和策论的思路。
然而,苏明理自己心中稍安。
却未曾想到,那日他与周夫子关于县试的对话。
虽然主要是他们师生二人的交流。
但学堂内的其他几位同窗,钱小宝、李二牛和张石头那可都是竖着耳朵,一字不落地听了个清清楚楚。
尤其是周夫子最后那句“你且安心向学,莫要因这些俗务分心,老夫既然有此提议,自然也会替你思量一二”,更是让他们浮想联翩。
这些半大的孩子,平日里最大的乐趣便是将学堂里听来的新鲜事,添油加醋地回家说与父母听,以显示自己见过世面。
苏明理这个“小神童”要参加县试,而且夫子似乎还要“替他思量”,这无疑是天大的新闻! 于是,放学之后,这个消息便如同长了翅膀一般。
先是在这几个孩子的家中传开,然后又通过妇人们的闲聊,迅速扩散到了整个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