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镇上行贾 再布罗网

关灯
------ 第二十三章镇上行贾再布罗网 鸡叫第三遍,天色尚是混沌的青灰色,陈家院门那熟悉的“吱呀”声便划破了黎明的寂静。

     陈满仓和陈延峰父子俩早已收拾停当。

    陈延峰手里紧紧攥着一根粗糙的麻绳,绳子的另一端,系在那头梅花鹿脖颈新套上的皮绳圈上。

    经过一夜的休憩,鹿似乎恢复了些许精神,不再像昨日那般惊恐挣扎,但那双湿漉漉的大眼睛里依旧充满了野性的警惕和不安,蹄子时不时焦躁地刨着地上的土。

    陈满仓则背着一个洗得发白的厚布褡裢,褡裢里小心地卷着那张鞣制过、依旧带着些许腥气的獾子皮,沉甸甸的。

    他腰间那个平日里瘪瘪的钱袋里,此刻也郑重地装上了家里仅有的几十文铜钱,以备不时之需。

     院外,刘老憨和他那头温顺的老驴已经等候着。

    老憨叔披着件旧褂子,嘴里叼着那根油光发亮的旱烟袋,看到陈家父子出来,尤其是看到那头活生生的鹿,浑浊的老眼里闪过一丝惊奇和笑意,啧啧道:“嘿,还真是个稀罕物!走吧,路上稳当着点,可别惊了这宝贝。

    ” “爹,大哥,路上千万当心,早去早回。

    ”张桂娘抱着还在揉眼睛的陈彦,和婆婆王氏一起送到门口。

    王氏不放心地又上前,仔细检查了一下鹿脖子上绳结是否牢靠,低声叮嘱儿子:“峰儿,牵稳点,离它后腿远些,小心蹬着。

    ” “放心吧娘,我们晓得。

    ”陈延峰沉稳地点点头,宽厚的肩膀似乎能扛起所有的希望。

     陈满仓没多话,只是用力吸了一口清晨凛冽又清新的空气,目光扫过鹿和褡裢,眼神里沉淀着庄稼人特有的郑重与期盼。

    这趟出行,关乎的不仅是一笔意外之财,更关乎这个家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底气。

     陈延岳也一骨碌爬了起来,胡乱套上衣服就跑出来,眼巴巴地看着即将出发的父亲和大哥,嘴唇嗫嚅了几下,最终还是把想跟着去的话咽了回去,只是小声又充满期待地嘀咕:“爹,大哥,肯定…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陈满仓闻言,只是从鼻子里哼出一股白气,瞥了他一眼,没接话,转身对刘老憨一拱手:“老憨哥,费心了。

    ” “走了!”刘老憨呵呵一笑,轻轻一抖缰绳,吆喝一声,老驴听话地迈开步子,车轮碾过带着露水的路面,发出吱吱扭扭的声响,载着沉甸甸的希望,缓缓驶向了被晨雾笼罩的通往镇上的土路。

     陈延岳望着驴车消失在雾气缭绕的村口,失落地叹了口气,但少年人的心性很快被新的目标取代。

    他猛地转身,脸上堆起讨好的笑容,凑到正准备回屋的祖母身边:“娘,娘,给我点盐巴吧!” 王氏脚步一顿,警惕地看向他,眉头立刻皱了起来:“你个混小子!屁股上的疼忘了?还敢要盐巴!你爹回来非得……” “娘!这次是正用!绝对是正用!”陈延岳急忙打断,指手画脚地解释,“您看呐,那陷阱不是真管用吗?我想着,趁热打铁,再多做它十几个!地方我都看好了!万一…万一还能抓着点啥,哪怕是小点的,不也是肉吗?就一点点,我保证,就洒一点点当诱饵,比上次还省!”他伸出两根手指,极力比划着那一“点点”,脸上写满了诚恳和急切。

     王氏看着小孙子那猴急的样子,又回想起昨晚满院肉香、村民笑脸以及小儿子那得意洋洋的模样,心里那点坚决不由得松动了几分。

    她犹豫着,目光扫过空荡荡的院子,仿佛能看到昨晚的热闹,最终叹了口气,像是下了很大决心:“……你个讨债鬼!等着!” 她转身进屋,挪开墙角的瓦罐,露出那个被她看得紧紧的陶土盐罐。

    她掀开盖子,看着里面泛着青灰色的盐粒,脸上满是肉疼的表情。

    她用那双布满老茧和裂口的手,极其小心、几乎是捻着手指,从罐子里捏起一小撮盐粒,想了想,又抖回去几颗,这才将那可怜的一小撮盐粒倒在昨天用过的那块破布上,仔细包好,走出来没好气地塞到陈延岳手里:“喏!就这些!再敢瞎霍霍,仔细你的皮!你爹不抽你,老娘亲自拿笤帚疙瘩伺候!” “谢谢娘!娘您真是菩萨心肠!咱家发家致富就靠您了!”陈延岳如获至宝,紧紧攥住那小布包,嘴甜得像抹了蜜,笑得见牙不见眼。

     这时,陈延岭(老二)也揉着眼睛凑了过来。

    昨天那硕大的梅花鹿和晚上的肉汤对他的冲击太大了。

    他平日里性子闷,只知道埋头干活,但眼见为实,巨大的利益就摆在眼前,由不得他不心动。

    他脸上带着憨厚又兴奋的笑容,瓮声瓮气地说:“三弟,你真还要去做那陷阱?带…带我一个呗?我力气大,能挖坑!” 陈延岳正愁人手不够,见二哥主动加入,立刻拍着胸脯,一副“包在我身上”的架势:“没问题!二哥!咱们兄弟齐心,其利断金!正好!狗蛋!铁柱!”他扭头朝隔壁喊了一嗓子。

     很快,狗蛋和铁柱也屁颠屁颠地跑了过来。

    两人昨天得了家里夸奖和实实在在的肉汤,正是干劲十足的时候,一听延岳哥又要“大干一场”,立刻摩拳擦掌,积极响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于是,四人小队带着柴刀、斧头、绳索和那宝贵的一小撮盐,再次斗志昂扬地向西山坳进发。

    这一次,他们目标明确,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