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验下

关灯
模拟考验的“胜利”像一剂强效催化剂,悄然改变了高二一班内部的气氛。

    基地方面信守承诺,取消了后续几天原定的高强度训练,转而给了他们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美其名曰“团队建设与复盘反思”。

     第二天,实训基地边缘一片相对平坦的空地上,篝火被点燃,噼啪作响。

    学生们七手八脚地尝试着搭建帐篷,生火烤肉。

    动作虽然笨拙,甚至闹出不少笑话——有人把帐篷支成了歪扭的“抽象艺术”,有人被烟熏得眼泪直流,穿肉串时笨手笨脚差点戳到自己——但空气中却弥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略带生涩却又真实的协作感。

    没有人再像以前那样理所当然地袖手旁观,指责他人,反而在互相嘲笑和帮忙中,距离无形间拉近了许多。

     蓝若坐在稍远一些的折迭椅上,手里捧着一杯热水,目光沉静地观察着这一切。

    她的左肩还残留着药膏的温热和绷带的束缚感,时刻提醒着她昨天那场惊心动魄的“营救”。

    她的注意力,大部分都落在了那个与热闹氛围依旧有些格格不入的身影上——周自珩。

     他没有参与搭帐篷和生火,只是靠在一棵树下,戴着耳机,仿佛置身事外。

    但蓝若敏锐地注意到,当程煜差点把烤架弄翻时,是他不动声色地踢过去一块石头帮忙稳住;当卫锋和另一个男生为怎么引燃潮湿的木柴争执时,是他随手扔过去一个小巧的助燃块。

     他并非完全脱离,而是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存在着。

     蓝若在头脑中调出周自珩的入学档案,那些她烂熟于心的信息寥寥无几,仿佛被一层浓雾笼罩。

    除了姓名、年龄等基础信息,家庭背景一片空白,入学记录上只有一行冷冰冰的备注:“经市教育局特批入学”。

     除此之外,圣晖叛逆学生和辅导员的矛盾一直存在,只是在周自珩到来之后,辅导员更换的速度更快了,并且理由更加的“客观”——要么是“个人原因”,要么是“工作调动”。

    在那之前几乎是有着明确记载的师生矛盾。

    也许正是这个人,将原本的师生矛盾包装成了教师的“个人因素”。

     蓝若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大腿。

    这个周自珩,绝不仅仅是表面上那个沉默寡言、偶尔露出獠牙的叛逆少年。

    他很可能就是这群天之骄子默认的“核心”,只是他用了一种更低调的方式在掌控。

     学生们热情地邀请蓝若加入他们的露天烧烤。

    食物在烤架上滋滋作响,香气四溢。

     “蓝老师,昨天你那一跳太帅了!”一个女生一边笨拙地翻动着鸡翅,一边兴奋地说,“我们都看傻了!” “是啊是啊,”另一个男生接口,“要不是你从窗户跳下去,卫锋他们差点就被‘包饺子’了!教官们的表情那叫一个精彩!” 气氛轻松而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