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黄泥淋水成白雪

关灯
天还没亮透,窗纸刚映出点鱼肚白,陈小九就醒了。

    木板凉得像块冰,他往草堆窝子里缩了缩,鼻尖却还是能嗅到墙角那股淡淡的霜气。

    旁边的刘伯不知啥时候起了,正蹲在炭盆边翻找着什么,背影像块佝偻的老木头。

     “醒了?”老人回头,手里捧着个豁口的陶碗,“刚去后厨跟王妈讨了点热水,你先暖暖身子。

    ” 碗里的水带着股淡淡的土腥味,暖意顺着喉咙往下淌,熨帖得五脏六腑都舒服起来。

    陈小九喝到第三口时,突然听见隔壁客房传来掌柜的骂声,嗓门大得能掀翻屋顶,还夹杂着瓷器碎裂的脆响,哗啦啦。

    。

    。

     “咋了这是?”刘伯扒着门缝往外瞅,眉头皱成个疙瘩。

     两人披了衣服往院里走,正撞见个伙计端着个破瓷盆。

     “大清早的,这是闹啥?”刘伯拦着伙计问。

     伙计往地上狠狠跺了跺脚:“还不是张大户家的管家!昨儿咱们掌柜向张家定了二十斤红糖,今早张家送来货,结果糖里有沙子,能硌掉牙。

    掌柜说着就和张家管家吵起来了,一不注意掀了桌子,这一盆子糖全废了!”他指了指盆底的糖渣,“这黑糖虽说粗,可也是真金白银换来的,就这么泼了,掌柜的能不气疯?不说了我得赶紧把这糖收拾一下。

    ” 陈小九盯着那些褐色的糖渣,心里“咯噔”跳了一下,拉着伙计追问:“掌柜要这么多红糖做啥?” “做点心用的!咱这镇上的黑糖粗得能当石头扔,听说长安有店铺用霜糖做的点心,达官贵人们稀罕的不得了!” 回屋的路上,陈小九的脚步都轻快了,像踩着团棉花:“刘伯,您看,这不是巧了?咱正想做白霜,就有人送上门来!” “巧啥巧?”刘伯还是犯嘀咕,枯瘦的手指捻着下巴上的几根胡子,“就凭那黑糖块和黄泥?人家做糖霜都是用新鲜蔗汁熬浆,一层层提纯,咱连个像样的糖坊都没有,就凭客栈这破炭盆,能做出人家要的糖霜?” “黑糖本身就是熬好的糖浆凝结的,直接用就行,省了熬浆的功夫。

    ”陈小九边说边往怀里揣东西,把那包红糖往布包里塞,“咱得先找地方处理黄泥,客栈院里人多眼杂,不方便。

    ” 两人揣着家伙什往镇外走,天刚蒙蒙亮,主街上的铺子还没开门,只有几个挑着担子的货郎,背着沉甸甸的筐子往集市赶,脚步声在青石板路上敲出“笃笃”的响。

     镇东头有条小河,河水结着层薄冰,岸边的泥地却软乎乎的。

    陈小九蹲下身,用柴刀挖了块黄泥,凑到鼻尖闻了闻——没有腥气,只有股土腥味,颜色是那种纯正的淡黄色,摸在手里滑腻腻的,像抹了层油。

     “就这泥。

    ”他把黄泥往陶盆里装,“得是这种高岭土,不含沙,吸附力才强。

    ” 刘伯也跟着蹲下帮忙,冻得通红的手插进泥里,很快就沾满了黄糊糊的泥:“这玩意儿能把黑糖变白?我咋瞅着跟咱村后坡的泥巴没啥两样?” “差远了。

    ”陈小九一边挖一边解释,“普通泥巴含沙多,淋出来的糖会碜牙;这高岭土细,淘洗干净了,比面粉还滑,才能把黑糖里的杂质吸干净。

    ” 两人挖了满满一盆黄泥,又到河边打水淘洗。

    陈小九把黄泥倒进水里,用木棍使劲搅,搅成浑浊的泥浆,然后静置片刻,等泥沙沉底,再把上层的泥浆倒进另一个盆里。

    如此反复三次,盆里的泥浆越来越细腻,颜色也浅了些,像融化的奶油。

     “得淘到水清为止。

    ”陈小九把最后一遍淘好的泥浆装进布包里,沥着水,“这泥是关键,要是带了沙,做出来的糖霜就毁了。

    ” 回镇上时,日头已经爬到了屋顶。

    陈小九先去了杂货铺,想买个带孔的瓦漏斗,掌柜的却摇头说没有,指着街尾:“去老陶窑问问,王瘸子那儿啥稀奇瓦器都有。

    ” 柳泉镇西头的老陶窑果然藏在巷子深处的河边,烟囱里冒着淡淡的青烟,门口堆着些烧坏的瓦罐,像堆歪歪扭扭的小山。

    瘸腿的王老汉正蹲在门槛上。

     “要啥瓦器?”见陈小九和刘伯进来,老汉慢悠悠地问,浑浊的眼睛在两人身上转了一圈。

     “想要个上宽下窄的瓦缸,底部带个小孔的。

    ”陈小九比划着,“口要大,底要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