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理论上的突破

关灯
秋意渐浓,窗外的梧桐树叶开始泛黄。

    陈三七站在实验室的白板前,上面写满了复杂的公式和图表,中央赫然写着两个大字:“灵气”。

     经过数月的研究,他对这个古老的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

    不再是玄之又玄的“天地精华”,而是一种可能被科学解释的自然现象。

     “如果灵气是一种能量场,为什么现代仪器检测不到?”他用马克笔在白板上画了一个问号,“如果是一种粒子,为什么不受四大基本力影响?” 这些问题困扰了他很久。

    直到某天深夜,他在研究量子场论时,突然灵光一现。

     “或许...灵气既不是传统的能量场,也不是已知的粒子,”他在白板上写下新的猜想,“而是一种更高维度的能量在三维世界的投影?” 这个大胆的想法来自于他对超弦理论的研读。

    如果宇宙真的存在额外维度,那么灵气可能是高维能量在低维空间的显现,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它难以被检测,却又能够产生影响。

     为了验证这个猜想,陈三七开始构建数学模型。

    他利用微分几何和拓扑学知识,描述高维能量在低维空间的投影规律。

     过程异常艰难。

    很多时候,他不得不停下来补充新的数学知识,甚至重新学习一些高等物理概念。

    但修炼带来的脑力提升让他能够快速消化这些复杂内容。

     一周后,他得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结果:如果灵气确实是高维能量的投影,那么它的某些特性正好能够解释修炼中的现象! 比如,灵气难以检测,是因为它不完全属于三维空间;它能够影响生物体,是因为生物体可能具有感知高维能量的潜力;它需要特殊方法吸收,是因为常规的能量转换方式不适用... “这就说得通了!”陈三七兴奋地在实验室里踱步。

     但这个理论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果灵气是高维能量,那么修炼本质上就是在尝试与高维能量互动?《炼气心法》中的法门,其实就是与高维能量共振的方法? 这个想法让他震撼不已。

    如果成立,那么修仙就不是迷信,而是一种超前的科学实践! 接下来的研究重点转向了如何“激活”和吸收这种特殊能量。

    陈三七总结了三种可能的途径: 第一,共振激活。

    通过调整自身生物场的振动频率,与灵气能量产生共振,从而增强互动效率。

    公式表示为:f_r=k·f_p,其中f_r是共振频率,f_p是灵气特征频率,k是耦合系数。

     第二,几何聚焦。

    利用特定几何结构(如金字塔、球形等)聚焦灵气能量。

    这需要求解拉普拉斯方程在特定边界条件下的解:?2φ=0。

     第三,生物转化。

    通过特殊的生物化学反应,将灵气能量转化为生物可利用的形式。

    这涉及到非平衡态热力学:dS=d_eS+d_iS,其中d_iS≥0。

     每一种途径都有其理论和实践上的挑战。

    共振激活需要精确的频率匹配;几何聚焦需要复杂的结构设计;生物转化需要理解全新的生化机制。

     陈三七决定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