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赵宇的邀请

关灯
束后,陈三七忍不住问。

     赵宇惊讶地看着他:“陈先生真是高人!这确实是我家传拳法的要诀,但普通人根本看不出来。

    ” 交流会中场休息时,陈三七主动与几位老师傅交流。

    让他惊喜的是,这些民间武者虽然理论水平不高,但对“意”和“气”的运用都有独到的体会。

     一位教八卦掌的老师傅说:“练拳不是练形,是练意。

    意到了,气自然就跟上了。

    ” 一个练通背拳的中年人分享:“发力不是用肌肉,是用意念引导内气,气催形动。

    ” 这些质朴的经验之谈,与《炼气心法》中的理论不谋而合,却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最让陈三七受启发的是一位默默无闻的老者。

    那老人演示的是一门名为“心意把”的古老拳法,动作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惊人的意念力量。

     陈三七闭目感应,发现老人在演练时,整个人的精神高度统一,意念如实质般凝聚。

    这种状态,与他修炼时追求“意守丹田”的境界何其相似! “老先生,您练拳时,是不是有一种...特别的专注状态?”陈三七恭敬地问。

     老人睁开微闭的双眼,打量着他:“年轻人能看出这个,不简单啊。

    没错,心意把练的就是一个‘心’字,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 这句话如同闪电般击中了陈三七!他忽然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的研究方向可能有偏差——太过注重“气”而忽略了“意”。

     回想《炼气心法》,开篇就强调“意守丹田”“以意领气”,可见“意”才是主导,“气”只是随从。

    而他的实验却本末倒置,试图通过外部场域直接影响“气”,忽略了“意”的关键作用。

     这个领悟让他豁然开朗。

    也许突破瓶颈的关键不在外部,而在内部——不是如何改变环境,而是如何提升“意”的品质和控制力! 交流会结束后,陈三七迫不及待地返回实验室。

    他没有立即重启那些复杂的设备,而是开始了一场全新的实验——意念训练实验。

     基于交流会上的启发,他设计了一套系统的意念训练方法: 首先是通过冥想提升意念的集中度。

    他采用了一种科学化的方法:用脑波仪监测脑电波变化,通过生物反馈训练,逐步提升α波和θ波的比例——这两种脑波与深度放松和高度专注的状态相关。

     然后是意念的精微化训练。

    他设计了一系列想象练习:从简单的想象小球在手中旋转,到复杂的想象能量在经络中流动,逐步提升意念的精确度和控制力。

     本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