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废屋安顿与初试锋芒

关灯
骡车在尘土飞扬的土路上颠簸了许久,终于在一片略显破败但充满生活气息的胡同口停下。

    车把式指了指前面一个挂着斑驳门牌的四合院,低声道:“就这儿了,南锣鼓巷95号。

    自个儿进去吧,机灵点儿。

    ”说完,便扬鞭驱车,很快消失在街角。

     张启明深吸了一口气,1965年夏季燥热的空气混合着胡同里特有的煤烟、土腥和淡淡粪肥味儿涌入鼻腔,这是一种与1942年北平的绝望死寂截然不同的、粗糙而鲜活的“生”的气息。

    他小心翼翼地背起依旧昏迷的周大伯,迈步走向那座既熟悉又陌生的院门。

     院门虚掩着,里面传来孩子的嬉闹声、大人的呵斥声和收音机里咿咿呀呀的革命歌曲声。

    他推开院门,吱呀一声响,顿时吸引了院里众人的目光。

     这是一个标准的四合院,比他记忆中被日军阴影笼罩的那个院子要规整些,也更有生活痕迹。

    北房、东西厢房、倒座房,围着中间一方不算大的庭院,院子里拉着晾衣绳,种着几盆常见的花草,角落堆着蜂窝煤和杂物。

     此刻,中院的水龙头旁,一个膀大腰圆、穿着油腻厨师服青年正蹲着洗菜,嘴里叼着烟卷,一副混不吝的模样;旁边一个身材丰腴、面容姣好却带着疲惫的少妇正在洗衣服;一个戴着眼镜、瘦高个、眼神里透着精明算计的男人正对着一个点头哈腰的胖子说着什么;几位老人坐在廊下喝茶下棋。

     看到张启明这个背着病人的陌生面孔进来,所有人都停下了动作,好奇地打量过来。

     那洗菜的青年率先开口,嗓门洪亮:“嘿!找谁啊您呐?”语气带着点儿京城特有的痞气。

     张启明尽量让自己显得怯懦而可怜,低声道:“各位大爷、大妈、大哥、大姐,我们是逃难来的,我叔病得厉害,实在走投无路了,听说这院一大爷心善,想来求个暂时落脚的地方……”他将路上编好的说辞又重复了一遍,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颤抖和无助。

     那洗衣服的少妇见状,脸上露出同情之色,擦了擦手走过来:“哎呦,这老爷子病得不轻啊!快,先放下歇歇。

    ”她指了指后院方向,“后院还有间空着的小屋,以前堆杂物的,虽然破了点,但收拾收拾能住人。

    ” 那精瘦眼镜男却皱起了眉头,他是院里的二大爷刘海中,官迷一个,讲究规矩:“逃难来的?介绍信有吗?现在这可不能随便留宿外人。

    ” 这时,北房的门帘掀开,一个面容端正、神色威严、约莫五十岁上下的男人走了出来,正是院里的一大爷易中海。

    他目光沉稳地扫过张启明和周大伯,问道:“怎么回事?” 张启明连忙又解释了一遍。

     易中海沉吟片刻,看了看周大伯那确实奄奄一息的样子,又看了看张启明虽然狼狈却眼神清亮(他努力掩饰了锐利)的脸庞,最终点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