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走私磁带

关灯
面上。

     另一边,王生把磁带都装上车,冲司机喊:“阿华,开车,回香江。

    ” 司机谢华一边拧动车钥匙,一边好奇地问:“舅舅,咱们直接灌制不行吗?何苦花这么多钱拿货?” 王生靠在椅背上,手指敲着膝盖冷笑:“我倒想灌制,可时间赶不及——现在多少人盯着《童年》的生意?我得先把这批货抛出去。

    你算笔账:拿货价5块人民币一盒,现在1港元兑5毛人民币,折算下来才10港元成本,我按20港元卖,一盒净赚10港元。

    这5000盒,到手就是5万港元的纯利。

    ” 谢华握着方向盘的手顿了顿,语气里满是感叹:“没想到内地音乐能这么火,《童年》是真好听。

    ” “内地音乐的潜力,早该被看见的。

    ”王生望着窗外掠过的街景,眼里只剩盘算——利益像根绳子,牵着他们在违法的路上越走越远,也把当时音乐市场的暗涌、监管的漏洞,都扯到了阳光下。

     而《童年》引发的争议,从来不止于非法交易。

    专辑里大胆的电子音乐元素、独特的编曲与演唱风格,像一颗石子投进死水,撞开了音乐创新与传统传承的碰撞——这碰撞里,藏着整个行业该醒的盹。

     羊城的午后透着闷热,新世代影音公司门口的梧桐树叶蔫蔫地垂着,老叶从黑色轿车的后备箱里拖出三个帆布大袋,袋口露出半截印着《童年》封面的磁带盒,阳光一照,油墨字泛着亮。

    他朝着二楼喊:“阿强,阿强!快下来搭把手!” 李强的脑袋从二楼窗户探出来,头发有些乱,嗓门却亮:“怎么还带这么多?陈落、李海英,下来帮忙!” 没一会儿,四个大男人围着四个袋子往二楼抬——袋子沉得很,踩楼梯时发出“咯吱”的响。

     刚把袋子放稳,老叶就瞥见沙发上坐着一对夫妇和个小男孩,正拿着饼干吃,当即笑了:“阿强,这就是李默然吧?跟你说的一样,虎头虎脑的。

    ” 李强搓了搓手,语气里带着点惋惜:“可不是嘛。

    可惜现在录像机少,国内影像技术又不成熟,不然把《童年》做成影像带,还能多走点销量。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国外有镭射光碟,能装音乐也能装影像,就是太贵,一张要几百块。

    ”陈落坐在沙发上,喝了口凉白开,“咱们还是踏实卖磁带吧。

    ” “这话在理。

    ”老叶点点头,指了指地上的袋子,“这几袋是上个星期的货款,一共走了100万盒,工厂的加工费我已经结了100万,拿货价3块一盒,除去杂七杂八的成本,剩下200万都在这了。

    ” “都是兄弟,我还信不过你?”李强拍了拍身边一个的男人,“阿平,老规矩,200万的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