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拼凑反击线索
关灯
小
中
大
的深度挖掘中。
必须尽快找到破局的关键! 他仔细回放着从苏醒到现在的每一个细节。
原主的记忆如同被打碎的镜子,散落一地,需要他一片片拾起、拼凑。
家境贫寒,父母双亡,靠替书铺抄书勉强维持生计和学业……性格耿直,甚至有些执拗,因见不得民间疾苦,曾多次在诗文中流露对时弊的不满…… 忽然,一个画面清晰地闪现出来——就在三日前,原主在替“万春米行”抄录账目时,无意中发现了夹在账本里的几张私单,上面赫然记录着赵万春近期大量收购粮食,并有意联合几家大粮行,趁着春荒囤积抬价的计划!原主当时气愤填膺,连夜写就揭帖,欲向府衙投递,揭发此事…… 记忆到这里变得模糊而混乱,似乎充满了愤怒、犹豫和一丝恐惧。
紧接着,就是今日考场之上,衙役如狼似虎地冲进来,从他号舍的考篮底部搜出了那卷“夹带”! 赵万春!周显! 沈砚秋猛地睁开眼,眼底闪过一丝明悟。
是了,原主揭发赵万春囤粮抬价,断了赵万春的财路,甚至可能牵连到与赵万春交往甚密的周显!所以,他们便联手设下此局,不仅要让原主科举无望,更要让他身败名裂,永无翻身之日! 好狠毒的手段! 那么,原主那份未寄出的揭帖,或者说,他记录下赵万春囤粮证据的草稿,现在在哪里? 沈砚秋努力回忆着原主的住处。
那是一个位于城西破败巷弄里的小院,租金低廉,家徒四壁。
记忆显示,原主通常会将重要的书籍、文稿存放在卧房床头的一个旧木箱里。
那证据很可能就在木箱中! 可是,他现在身陷囹圄,如何能取得那份证据?就算取得了,又该如何在公堂上巧妙地运用,既能证明自己的清白,又能反将赵万春和周显一军? 直接拿出来硬碰硬?不行!周显完全可以矢口否认,甚至反咬一口,说那是自己伪造的。
必须要有更周全的策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沈砚秋的目光再次落在那卷被衙役随意丢在号舍角落的“夹带”上。
他心中一动,对栅栏外的衙役道:“差大哥,学生想再看看那所谓的‘夹带’,也好死个明白。
” 那衙役得了周显吩咐,只是看管,并未禁止他说话,闻言瞥了他一眼,见他脸色苍白,神情“颓丧”,只当他是认命了,想最后看看“罪证”,便不耐烦地挥挥手:“事多!”但还是走过去,用刀鞘将那卷纸拨弄到栅栏边。
沈砚秋道了声谢,小心翼翼地捡起纸卷,并未立刻展开,而是先用手指细细摩挲着纸张的边缘和质地。
这是常见的竹纸,质地粗糙,与考场发放的答卷用纸类似,不易分辨。
他凑近了些,借着栅栏外微弱的光线,仔细观察上面的字迹。
字迹模仿得确有几分形似原主的笔迹,但细看之下,笔画显得急促、虚浮,缺乏原主多年苦练形成的沉稳力道。
尤其是转折和收笔处,模仿的痕迹很明显。
更重要的是内容,正
必须尽快找到破局的关键! 他仔细回放着从苏醒到现在的每一个细节。
原主的记忆如同被打碎的镜子,散落一地,需要他一片片拾起、拼凑。
家境贫寒,父母双亡,靠替书铺抄书勉强维持生计和学业……性格耿直,甚至有些执拗,因见不得民间疾苦,曾多次在诗文中流露对时弊的不满…… 忽然,一个画面清晰地闪现出来——就在三日前,原主在替“万春米行”抄录账目时,无意中发现了夹在账本里的几张私单,上面赫然记录着赵万春近期大量收购粮食,并有意联合几家大粮行,趁着春荒囤积抬价的计划!原主当时气愤填膺,连夜写就揭帖,欲向府衙投递,揭发此事…… 记忆到这里变得模糊而混乱,似乎充满了愤怒、犹豫和一丝恐惧。
紧接着,就是今日考场之上,衙役如狼似虎地冲进来,从他号舍的考篮底部搜出了那卷“夹带”! 赵万春!周显! 沈砚秋猛地睁开眼,眼底闪过一丝明悟。
是了,原主揭发赵万春囤粮抬价,断了赵万春的财路,甚至可能牵连到与赵万春交往甚密的周显!所以,他们便联手设下此局,不仅要让原主科举无望,更要让他身败名裂,永无翻身之日! 好狠毒的手段! 那么,原主那份未寄出的揭帖,或者说,他记录下赵万春囤粮证据的草稿,现在在哪里? 沈砚秋努力回忆着原主的住处。
那是一个位于城西破败巷弄里的小院,租金低廉,家徒四壁。
记忆显示,原主通常会将重要的书籍、文稿存放在卧房床头的一个旧木箱里。
那证据很可能就在木箱中! 可是,他现在身陷囹圄,如何能取得那份证据?就算取得了,又该如何在公堂上巧妙地运用,既能证明自己的清白,又能反将赵万春和周显一军? 直接拿出来硬碰硬?不行!周显完全可以矢口否认,甚至反咬一口,说那是自己伪造的。
必须要有更周全的策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沈砚秋的目光再次落在那卷被衙役随意丢在号舍角落的“夹带”上。
他心中一动,对栅栏外的衙役道:“差大哥,学生想再看看那所谓的‘夹带’,也好死个明白。
” 那衙役得了周显吩咐,只是看管,并未禁止他说话,闻言瞥了他一眼,见他脸色苍白,神情“颓丧”,只当他是认命了,想最后看看“罪证”,便不耐烦地挥挥手:“事多!”但还是走过去,用刀鞘将那卷纸拨弄到栅栏边。
沈砚秋道了声谢,小心翼翼地捡起纸卷,并未立刻展开,而是先用手指细细摩挲着纸张的边缘和质地。
这是常见的竹纸,质地粗糙,与考场发放的答卷用纸类似,不易分辨。
他凑近了些,借着栅栏外微弱的光线,仔细观察上面的字迹。
字迹模仿得确有几分形似原主的笔迹,但细看之下,笔画显得急促、虚浮,缺乏原主多年苦练形成的沉稳力道。
尤其是转折和收笔处,模仿的痕迹很明显。
更重要的是内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