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公堂辩伪证
关灯
小
中
大
“升——堂——!”
低沉威严的堂威声穿透雨幕,在绍兴府衙公堂内外回荡。
沈砚秋被两名衙役一左一右,半“请”半押地带至堂下。
堂上明镜高悬,烛火通明,映照出通判周显那张阴沉得能滴出水来的脸。
他身着青色官袍,端坐案后,惊堂木紧握在手,目光如钩,死死钉在沈砚秋身上。
堂下两侧,除了持棍而立的衙役,还有不少未被驱散、伸着脖子看热闹的生员,他们交头接耳,眼神复杂,既有幸灾乐祸,也有掩藏不住的惊疑——显然,沈砚秋昨日关于“墨迹”的质疑,已如投入静湖的石子,激起了涟漪。
“沈砚秋!”周显不等沈砚秋站稳,猛地一拍惊堂木,声响震得梁上灰尘簌簌而下,“你可知罪!” 沈砚秋深吸一口气,压下因寒冷和紧张而微颤的身体,强迫自己站直。
他抬眼,目光平静地迎向周显,拱手行礼,声音清晰却带着刻意表现的虚弱:“学生沈砚秋,叩见大人。
学生不知身犯何罪,还请大人明示。
” “还敢狡辩!”周显见他这副故作镇定的模样,心头火起,抓起案上那卷“夹带”,狠狠掷于堂下,“此物从你号舍搜出,人证物证俱在!白纸黑字,你还想抵赖不成?” 那卷纸落在沈砚秋脚前,滚开少许,露出上面密密麻麻的八股范文。
沈砚秋没有立刻去捡,反而微微蹙眉,脸上适时的露出困惑与冤屈:“大人,此物确非学生所有。
学生寒窗十载,深知科举之重,岂会行此自毁前程之事?此等陈词滥调……” 他话锋一顿,刻意提高了声调,确保堂内外所有人都能听清,“……焉及学生昨日策论卷中所阐述的‘重农而不抑商,扶植商贾以滋养农桑,方可解我绍兴钱粮之困’之见解万一?” 此言一出,堂下生员中顿时响起一阵压抑不住的骚动。
“重农不抑商?这论调倒是新奇!” “他策论真是这么写的?若真如此,这夹带上的东西确实粗浅了……” “莫非真有冤情?” 周显脸色一沉,他没料到沈砚秋不直接辩驳夹带真假,反而先抬出策论内容来对比,这无形中就在众人心里种下了“夹带与其实力不符”的种子。
他厉声打断:“休得东拉西扯!策论是策论,夹带是夹带!如今铁证在此,容不得你诡辩!” “大人息怒。
”沈砚秋等的就是他这句话,他弯腰,小心翼翼地捡起那卷“夹带”,动作缓慢,仿佛生怕弄坏了“证据”。
他双手捧着,目光却锐利地扫过纸面,然后抬头,眼神带着一种纯粹的、属于读书人的执拗,“既然大人认定此为学生所写,学生恳请大人,允学生当场默写昨日策论答卷。
一来,可证学生清白,二来,也可请大人与诸位同窗比对字迹,看看这‘铁证’上的字,与学生亲笔所书,可有半分相似!” 他这话说得掷地有声,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坦荡。
瞬间,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连周显都噎了一下。
现场默写?比对字迹?这书生好大的自信!若他真能默写出那番“重农不抑商”的见解,且字迹与夹带迥异,那这“铁证”可就成了天大的笑话! 周显眼神闪烁,他当然知道字迹对
沈砚秋被两名衙役一左一右,半“请”半押地带至堂下。
堂上明镜高悬,烛火通明,映照出通判周显那张阴沉得能滴出水来的脸。
他身着青色官袍,端坐案后,惊堂木紧握在手,目光如钩,死死钉在沈砚秋身上。
堂下两侧,除了持棍而立的衙役,还有不少未被驱散、伸着脖子看热闹的生员,他们交头接耳,眼神复杂,既有幸灾乐祸,也有掩藏不住的惊疑——显然,沈砚秋昨日关于“墨迹”的质疑,已如投入静湖的石子,激起了涟漪。
“沈砚秋!”周显不等沈砚秋站稳,猛地一拍惊堂木,声响震得梁上灰尘簌簌而下,“你可知罪!” 沈砚秋深吸一口气,压下因寒冷和紧张而微颤的身体,强迫自己站直。
他抬眼,目光平静地迎向周显,拱手行礼,声音清晰却带着刻意表现的虚弱:“学生沈砚秋,叩见大人。
学生不知身犯何罪,还请大人明示。
” “还敢狡辩!”周显见他这副故作镇定的模样,心头火起,抓起案上那卷“夹带”,狠狠掷于堂下,“此物从你号舍搜出,人证物证俱在!白纸黑字,你还想抵赖不成?” 那卷纸落在沈砚秋脚前,滚开少许,露出上面密密麻麻的八股范文。
沈砚秋没有立刻去捡,反而微微蹙眉,脸上适时的露出困惑与冤屈:“大人,此物确非学生所有。
学生寒窗十载,深知科举之重,岂会行此自毁前程之事?此等陈词滥调……” 他话锋一顿,刻意提高了声调,确保堂内外所有人都能听清,“……焉及学生昨日策论卷中所阐述的‘重农而不抑商,扶植商贾以滋养农桑,方可解我绍兴钱粮之困’之见解万一?” 此言一出,堂下生员中顿时响起一阵压抑不住的骚动。
“重农不抑商?这论调倒是新奇!” “他策论真是这么写的?若真如此,这夹带上的东西确实粗浅了……” “莫非真有冤情?” 周显脸色一沉,他没料到沈砚秋不直接辩驳夹带真假,反而先抬出策论内容来对比,这无形中就在众人心里种下了“夹带与其实力不符”的种子。
他厉声打断:“休得东拉西扯!策论是策论,夹带是夹带!如今铁证在此,容不得你诡辩!” “大人息怒。
”沈砚秋等的就是他这句话,他弯腰,小心翼翼地捡起那卷“夹带”,动作缓慢,仿佛生怕弄坏了“证据”。
他双手捧着,目光却锐利地扫过纸面,然后抬头,眼神带着一种纯粹的、属于读书人的执拗,“既然大人认定此为学生所写,学生恳请大人,允学生当场默写昨日策论答卷。
一来,可证学生清白,二来,也可请大人与诸位同窗比对字迹,看看这‘铁证’上的字,与学生亲笔所书,可有半分相似!” 他这话说得掷地有声,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坦荡。
瞬间,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连周显都噎了一下。
现场默写?比对字迹?这书生好大的自信!若他真能默写出那番“重农不抑商”的见解,且字迹与夹带迥异,那这“铁证”可就成了天大的笑话! 周显眼神闪烁,他当然知道字迹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