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新线索
关灯
小
中
大
残阳似血,泼洒在滔滔东去的黄河水面上,将孟津渡口染成一片斑驳的金红。
河风带着水汽的湿冷,卷着岸边泥土与漕运船只特有的桐油、木料气息,扑面而来。
成大器站在一处新筑起的夯土堤坝上,眉头微蹙,望着眼前繁忙却又带着一丝混乱的景象。
孟津渡口的重建工程,比他预想的还要艰难。
自上次于乱军之中侥幸寻得《太平要术》第二卷残页,并在南华老仙(或者说其留下的某种意念)的“指点”下,初步理解了一些粗浅的治世、养气之术后,成大器便将自己的重心,暂时从单纯的武艺修习和躲避乱世,转向了更为实际的“立命”之事。
他深知,在这风雨飘摇的时代,单凭一身力气和几本残卷,难以安身,更遑论实现什么抱负。
恰逢此时,他途经孟津,发现这处连接黄河南北的重要渡口,因连年战乱和洪水侵袭,早已残破不堪,舟楫难渡,商旅行人苦不堪言。
一个念头在他心中萌生:或许,参与渡口的重建,既能解决眼前的生计,积累人脉与声望,也能在这实实在在的事务中,磨练自己,看看能否将从残页中领悟到的一些关于“组织”、“协调”的模糊概念,付诸实践。
想法是好的,但现实却像这黄河水一样,浑浊而充满变数。
人手短缺,物料匮乏,地方上的豪绅恶霸又时不时地来插一脚,要么强征劳力,要么低价强买本就稀缺的木材石料。
成大器凭借着一股狠劲和不俗的武艺,勉强震慑住了一些宵小之辈,但工程的推进依旧缓慢。
此刻,他看着几个工匠因为一块尺寸不合的木料争吵不休,又有一队衣衫褴褛的民夫扛着沉重的石块,在泥泞的路上艰难行走,不由得感到一阵心力交瘁。
“唉……”他低声叹了口气,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
《太平要术》残页上的文字依旧晦涩,他能理解的不过十之一二,更多的时候,他还是得依靠自己在底层摸爬滚打出来的经验来应对。
“这位小哥,为何事烦忧啊?” 一个略显苍老却异常清朗的声音,在他身后响起。
成大器心中一凛,立刻转过身。
他习武之人,对周遭环境的警惕性极高,此人何时来到身后,他竟毫无察觉,这让他瞬间提高了戒备。
只见来人是一位老者,身着一件洗得发白但浆洗得十分整洁的青布长衫,头戴一顶半旧的方巾,须发皆白,却梳理得一丝不苟。
他面容清癯,颧骨略高,双眼深邃,如同蕴藏着无尽的智慧与沧桑。
他手中拄着一根竹杖,杖头磨得光滑,显然用了不少年头。
老者站在那里,身形并不高大,却自有一股沉稳如山的气度,与这喧嚣繁忙、尘土飞扬的渡口工地,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老丈何人?为何在此?”成大器沉声问道,目光紧紧盯着老者,手不自觉地按在了腰间的佩刀刀柄上。
这乱世之中,人心叵测,任何一丝疏忽都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老者似乎并未在意成大器的警惕,反而微微一笑,笑容温和,如同春风拂过湖面:“呵呵,老夫不过是一介过路的书生,见这渡口重建,心生感慨,便驻足观望片刻。
见小哥在此愁眉不展,似有郁结,便忍不住多问了一句。
”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繁忙的工地,又落回到成大器身上,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深意:“看小哥气度,不似寻常工匠或监工,倒像是……身负大才,却暂居尘嚣之人。
” 成大器心中更是警惕。
这老者一开口,便似乎看穿了自己的身份一般。
他一直以来都刻意隐藏自己,只以一个略懂些武艺、能管事的“头目”身份出现在众人面前,这老者如何能有此判断? “老丈过誉了,”成大器不动声色地说道,“在下不过是个混口饭吃的,哪有什么大才。
这渡口工程繁杂,难免有些头疼罢了。
” “哦?”老者抚了抚颌下的白须,眼中精光一闪,“工程繁杂,不过是表象。
人心不齐,政令难行,资源匮乏,外患(指地方势力)内忧(指内部管理),这才是真正让人头疼的吧?” 这话如同一声惊雷,在成大器耳边炸响。
他说得如此准确,如此直指核心,仿佛亲眼目睹了自己这段时间的困境一般。
成大器再也无法保持平静,他直视着老者的眼睛,沉声道:“老丈究竟是谁?为何对在下的事情如此清楚?” 老者脸上的笑容依旧温和,他轻轻摇了摇头:“小哥不必紧张,老夫并无恶意。
至于老夫是谁,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老夫从你的眉宇间,看到了一丝……不属于这凡尘俗务的‘气’。
” “气?”成大器心中一动,想起了《太平要术》残页上提到的“气”,那是一种玄之又玄的概念,涉及到天地、人体、精神等诸多方面,他至今也只是一知半解。
“不错,”老者点了点头,语气变得有些悠远,“那是一种混杂着迷茫、坚韧,还有一丝……特殊渊源的‘气’。
这让老夫想起了一些旧事,也想起了一部……早已失传的奇书。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河风带着水汽的湿冷,卷着岸边泥土与漕运船只特有的桐油、木料气息,扑面而来。
成大器站在一处新筑起的夯土堤坝上,眉头微蹙,望着眼前繁忙却又带着一丝混乱的景象。
孟津渡口的重建工程,比他预想的还要艰难。
自上次于乱军之中侥幸寻得《太平要术》第二卷残页,并在南华老仙(或者说其留下的某种意念)的“指点”下,初步理解了一些粗浅的治世、养气之术后,成大器便将自己的重心,暂时从单纯的武艺修习和躲避乱世,转向了更为实际的“立命”之事。
他深知,在这风雨飘摇的时代,单凭一身力气和几本残卷,难以安身,更遑论实现什么抱负。
恰逢此时,他途经孟津,发现这处连接黄河南北的重要渡口,因连年战乱和洪水侵袭,早已残破不堪,舟楫难渡,商旅行人苦不堪言。
一个念头在他心中萌生:或许,参与渡口的重建,既能解决眼前的生计,积累人脉与声望,也能在这实实在在的事务中,磨练自己,看看能否将从残页中领悟到的一些关于“组织”、“协调”的模糊概念,付诸实践。
想法是好的,但现实却像这黄河水一样,浑浊而充满变数。
人手短缺,物料匮乏,地方上的豪绅恶霸又时不时地来插一脚,要么强征劳力,要么低价强买本就稀缺的木材石料。
成大器凭借着一股狠劲和不俗的武艺,勉强震慑住了一些宵小之辈,但工程的推进依旧缓慢。
此刻,他看着几个工匠因为一块尺寸不合的木料争吵不休,又有一队衣衫褴褛的民夫扛着沉重的石块,在泥泞的路上艰难行走,不由得感到一阵心力交瘁。
“唉……”他低声叹了口气,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
《太平要术》残页上的文字依旧晦涩,他能理解的不过十之一二,更多的时候,他还是得依靠自己在底层摸爬滚打出来的经验来应对。
“这位小哥,为何事烦忧啊?” 一个略显苍老却异常清朗的声音,在他身后响起。
成大器心中一凛,立刻转过身。
他习武之人,对周遭环境的警惕性极高,此人何时来到身后,他竟毫无察觉,这让他瞬间提高了戒备。
只见来人是一位老者,身着一件洗得发白但浆洗得十分整洁的青布长衫,头戴一顶半旧的方巾,须发皆白,却梳理得一丝不苟。
他面容清癯,颧骨略高,双眼深邃,如同蕴藏着无尽的智慧与沧桑。
他手中拄着一根竹杖,杖头磨得光滑,显然用了不少年头。
老者站在那里,身形并不高大,却自有一股沉稳如山的气度,与这喧嚣繁忙、尘土飞扬的渡口工地,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老丈何人?为何在此?”成大器沉声问道,目光紧紧盯着老者,手不自觉地按在了腰间的佩刀刀柄上。
这乱世之中,人心叵测,任何一丝疏忽都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老者似乎并未在意成大器的警惕,反而微微一笑,笑容温和,如同春风拂过湖面:“呵呵,老夫不过是一介过路的书生,见这渡口重建,心生感慨,便驻足观望片刻。
见小哥在此愁眉不展,似有郁结,便忍不住多问了一句。
”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繁忙的工地,又落回到成大器身上,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深意:“看小哥气度,不似寻常工匠或监工,倒像是……身负大才,却暂居尘嚣之人。
” 成大器心中更是警惕。
这老者一开口,便似乎看穿了自己的身份一般。
他一直以来都刻意隐藏自己,只以一个略懂些武艺、能管事的“头目”身份出现在众人面前,这老者如何能有此判断? “老丈过誉了,”成大器不动声色地说道,“在下不过是个混口饭吃的,哪有什么大才。
这渡口工程繁杂,难免有些头疼罢了。
” “哦?”老者抚了抚颌下的白须,眼中精光一闪,“工程繁杂,不过是表象。
人心不齐,政令难行,资源匮乏,外患(指地方势力)内忧(指内部管理),这才是真正让人头疼的吧?” 这话如同一声惊雷,在成大器耳边炸响。
他说得如此准确,如此直指核心,仿佛亲眼目睹了自己这段时间的困境一般。
成大器再也无法保持平静,他直视着老者的眼睛,沉声道:“老丈究竟是谁?为何对在下的事情如此清楚?” 老者脸上的笑容依旧温和,他轻轻摇了摇头:“小哥不必紧张,老夫并无恶意。
至于老夫是谁,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老夫从你的眉宇间,看到了一丝……不属于这凡尘俗务的‘气’。
” “气?”成大器心中一动,想起了《太平要术》残页上提到的“气”,那是一种玄之又玄的概念,涉及到天地、人体、精神等诸多方面,他至今也只是一知半解。
“不错,”老者点了点头,语气变得有些悠远,“那是一种混杂着迷茫、坚韧,还有一丝……特殊渊源的‘气’。
这让老夫想起了一些旧事,也想起了一部……早已失传的奇书。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