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无声的暗流

关灯
带了几分例行公事的淡漠:“河内来的司马懿?嗯,郭大人已有交代。

    进去吧,左转至功曹属办理入职录籍。

    ” “谢阁下指点。

    ”司马懿微微躬身,声音不高,带着恰到好处的虚弱与感激。

     丞相府内部极大,廊庑回环,庭院深深。

    各色官吏步履匆匆,低声交谈,每个人似乎都背负着紧要事务。

    司马懿依言左转,找到功曹属,又是一番等待、登记、领取身份符牌和职司说明。

    整个过程,他始终保持着那份谦卑甚至略显畏缩的姿态,对每一位经手的小吏都客客气气,回答问题简短而模糊,尤其强调自己久病初愈,诸事生疏,望多海涵。

     负责发放文具的老吏见他气色不佳,还好心提醒了一句:“司马掾史若身体不适,库房中有提神的药茶可领用。

    ” 司马懿连忙拱手:“多谢老丈关怀,只是旧疾,歇息片刻便好,不敢劳烦。

    ” 他的官廨在府邸外围一处僻静角落,与另外三名文学掾共用一室。

    屋内陈设简单,堆满了竹简帛书。

    他到时,另外两人正伏案疾书,另一人则在一旁整理卷宗。

    见新人进来,三人略抬了抬眼,算是打过招呼,态度不冷不热。

     司马懿走到属于自己的那张空案前,用带来的布巾仔细擦拭了桌椅上的薄尘,然后安静坐下,拿起案上分派给他的第一项任务——校勘一册《礼记》旧注。

    他埋首于竹简之中,动作缓慢而认真,仿佛全部心神都已沉浸其中。

     然而,他的耳朵却未曾放过室内的任何一丝动静。

     那两位伏案疾书的,其中一人偶尔会低声抱怨几句公务繁冗,语气中带着颍川口音,措辞文雅;另一人则沉默寡言,下笔极快。

    那位整理卷宗的同僚,年纪稍长,态度颇为闲适,偶尔会踱步过来,看似随意地瞥一眼司马懿的工作,问上一两句“可还习惯?”“邺城气候比河内干燥些吧?”之类不痛不痒的话。

     司马懿的回答总是谨慎而谦逊:“尚可,还需慢慢熟悉。

    ”“是,是有些干燥,多谢关心。

    ”绝不延伸话题,更不打听任何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午后,官廨内略显沉闷,几位同僚开始低声闲聊。

    话题从经义典故,偶尔也会飘向某些正在制定的新政令,或某位外放官员的考评。

     “听闻丞相欲再颁求贤令,此次范围更广,即便有污行之人,只要有才亦可举荐……”那颍川口音的文士低声道。

     “嘘……慎言。

    ”年长那位轻轻摇头,目光瞥了一眼窗外,也顺势扫过仿佛专心校书、毫无所觉的司马懿,“丞相深意,非我等可妄议。

    做好分内之事即可。

    ” 那颍川文士立刻噤声,神色间掠过一丝不以为然,却也不再谈论。

     司马懿手中的笔并未停顿,仿佛完全沉浸在文字的考据之中。

    但他握着笔杆的指尖,却微微收紧了些。

    这些零碎的信息,与他行前所获的情报相互印证——曹操用人确乎不拘一格,但府内言论之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