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留守的棋局与才名之累

关灯
建安十九年的秋意,比往年更浓重几分。

    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孙权,邺城的重量仿佛瞬间压在了留守之人的肩头。

    魏公府的飞檐在灰蒙蒙的天空下显得格外肃穆,庭中那几株老槐树的叶子已凋零大半,只剩下光秃的枝桠在冷风中瑟瑟作响,如同失去庇护的臣子,无依无靠。

     曹丕端坐在正堂东侧的偏厅内,这里是曹操平日批阅奏简、召见近臣之所。

    空气中还隐约残留着父亲常用的墨锭与熏香混合的气息,每吸一口,都让曹丕感到无形的压力。

    案上堆叠的竹简几乎要将那张紫檀木书案压垮,他却不敢轻易移动分毫,生怕打破了父亲留下的某种不可言说的秩序。

     “启禀五官中郎将,这是今日各郡县上报的公文摘要,共三十七卷,需您过目。

    ”一个低沉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是东曹属司马懿,他捧着一摞简册,垂首立在门边,面色如常的苍白,声音也一如既往的带着几分气弱。

     曹丕抬眼,微微颔首:“放下吧。

    ”他的目光在司马懿脸上停留一瞬,这个被父亲强征入府的河内名士,总是这般谨小慎微,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

    但数月来,那些经由他手的事务却总是处理得滴水不漏,偶尔在关键处还能给出意想不到的建议。

     司马懿轻手轻脚地将简册放在案几空处,行礼后悄然后退,脚步虚浮得几乎听不见声音。

    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廊外,曹丕才收回目光,投向窗外。

     与这里的压抑肃穆截然不同,此时临淄侯曹植的府邸却是另一番景象。

     丝竹管弦之声悠扬悦耳,酒香混合着墨香在空气中弥漫。

    曹植一身锦袍,玉冠束发,正举杯与座中文人雅士谈笑风生。

    自曹操离邺,他的府邸便成了邺城文士的聚集之地,终日高朋满座,吟诗作赋,好不热闹。

     “昔日铜雀台成,父亲命我等作赋,子建你一挥而就,文采飞扬,令父亲赞叹不已。

    ”曹植微醺的面庞上泛着自豪的光彩,对身旁的杨修说道,“父亲常言,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如今父亲远征,正是我辈施展抱负之时。

    ” 杨修举杯相应,笑容中带着几分自得:“临淄侯才华横溢,非常人可及。

    那日铜雀台上所作的《登台赋》,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至今仍在许邺之间传诵呢。

    ” 座下顿时响起一片附和之声。

    丁仪兄弟更是高声赞道:“临淄侯之才,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若论文采风流,邺城中无人能出君右。

    ” 曹植畅饮一杯,脸上笑意更盛。

    在他看来,治国理政亦如作赋,重在灵感的迸发与意境的通达,何须拘泥于那些繁琐的条文规矩?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了宴会的雅兴。

    一个属吏匆匆入内,在曹植耳边低语几句。

    曹植的眉头渐渐蹙起,手中的酒杯也放了下来。

     “粮价飞涨?”他声音中带着几分讶异,“为何突然如此?” 属吏躬身答道:“似是因淮南战事,漕运不畅,又有谣言说江淮粮仓被吴军所毁。

    如今邺城市集已现骚动,百姓争相购粮,恐生事端。

    ” 席间顿时安静下来,方才的欢愉气氛一扫而空。

    几位文士面面相觑,有人面露忧色。

     杨修却从容不迫地放下酒杯,微微一笑:“此乃奸商趁机作祟,欺民罔上!临淄侯乃魏公倚重之子,值此非常之时,正应挺身而出,施以雷霆手段,速收民心!” 曹植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