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以画为谏》

关灯
牢房的日夜,靠走廊尽头那方小窗光线的明暗交替来勉强分辨。

    不知过去了多久,或许是两天,或许只有一天,时间在饥饿、寒冷和未知的等待中被拉得无比漫长。

     云芷蜷缩在角落里,那片写着“账册”二字的微小纸屑,早已被她谨慎地处理掉,但这两个字却如同烙印,深深印刻在她的脑海,与之前获得的有限线索不断碰撞、组合。

     小蝶,一个背景简单的杂役。

     翠浓,花魁牡丹的贴身侍女,失踪。

     牡丹,花魁,生死不明,其住处成为焚尸现场。

     账册……一个可能存在的、值得用杀人放火来掩盖的秘密。

     信息依然支离破碎,但凭借多年刑侦画像师的职业本能和犯罪心理学的知识储备,云芷开始在脑中尝试进行犯罪心理侧写(CriminalProfiling),并重建犯罪现场。

     她闭上眼,摒弃牢房的阴冷和不适,将全部心神沉入思维的推演空间。

     凶手侧写: 1.熟悉环境:凶手必须对百花楼的布局了如指掌。

    能够选择牡丹的香闺作为焚尸地点,并清楚如何在纵火后(或纵火同时)确保火势能有效毁灭证据,同时又不至于立刻引发全面恐慌和有效救援,这需要内部知识。

    凶手可能是百花楼内部人员,或是与百花楼关系极其密切、频繁出入之人。

     2.具备力量与权势(或借助权势):杀人(扼颈)、搬运尸体、纵火、处理后续痕迹(包括让翠浓失踪),这一系列行动需要体力、协调能力和一定的胆识。

    更重要的是,能在百花楼这种鱼龙混杂之地完成这一切而不留明显破绽(至少在初步勘查下),凶手很可能拥有某种程度的权势或威慑力,能让他人闭嘴或配合,或者,他背后站着这样的人。

     3.冷静且计划周密:整个案件呈现出一种“替换”和“掩盖”的逻辑。

    杀小蝶替代牡丹,制造牡丹已死的假象。

    这需要冷静的头脑和相当周密的计划,绝非临时起意。

    凶手思维缜密,可能事先进行过演练。

     4.动机指向“秘密”:核心动机很可能是为了保护一个重大的秘密。

    这个秘密可能与牡丹有关,可能与百花楼的某些非法勾当有关(账册?),也可能牵扯到更上层的人物。

    小蝶很可能意外知晓了这个秘密,从而招致杀身之祸。

    翠浓的失踪,要么是灭口,要么是她本身也深度参与其中,事后被处理或自行隐匿。

     现场重建推演: 云芷在脑中模拟着犯罪过程: ·时机选择:深夜,百花楼营业将歇未歇,人员相对疲惫松懈之时。

     ·地点选择:牡丹香闺。

    此处相对独立,隔音较好,且以牡丹的身份,旁人不会轻易打扰,是作案和暂时藏匿尸体的理想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