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一团乱麻的现场
关灯
小
中
大
就在这时,一个突兀的震动声打破了房间里的僵持。
那个被装在透明证物袋里、搁在茶几上的陈峰的手机,突然疯狂地嗡嗡作响。
屏幕骤然亮起,幽幽的白光在昏暗的角落里格外刺眼,来电显示上赫然跳动着三个字——钱先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那一瞬间,陈峰的身体猛地一僵,涣散的眼神里陡然闪过一丝极度的、无法掩饰的慌乱。
那是一种本能的恐惧,远比他面对警察时的惊慌要深刻得多。
他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地就想伸手去拿那个手机,仿佛要去掐灭一个会引爆他世界的火源。
“别动!”赵伟厉声喝止,眼神如鹰。
陈峰像是被高压电流击中了一样,伸到半空的手僵硬地缩了回去,但他那副做贼心虚的表情,已经清清楚楚地烙印在了在场每一个警察的眼睛里。
李建国不动声色地拿起那个证物袋,深邃的目光在那亮着的屏幕上停留了两秒,没有接听,也没有挂断,随即又轻轻将它放回原处,任凭它不知疲倦地持续震动着,直到铃声力竭,自动挂断。
他的眼神幽暗如深潭,没人能猜透他在想什么。
赵伟则像是嗅到了血腥味的鲨鱼,立刻将全部火力对准了这个新出现的疑点:“这个‘钱先生’是谁?为什么他一打电话你这么紧张?跟见了鬼一样!” “没……没什么……”陈峰语无伦次,额头上渗出细密的冷汗,“一个……一个生意上的朋友……可能是……是问我下个季度的合作……” 他的解释苍白无力,连自己都说服不了。
正在此时,赵伟手下的一个年轻警员快步从里面的书房走了出来,脸上带着一丝微笑。
“赵队,书房里有点东西。
” 赵伟立刻丢下快要被逼疯的陈峰,大步跟着警员走进了与客厅相连的书房。
那几乎占据了整面墙的巨大落地书架,在勘查灯雪白的强光下显得格外气派,各种精装书籍排列整齐,透着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
警员从书架的最上层,也是最显眼的位置,小心翼翼地抽出一本厚重的精装大部头。
是柏拉图的《理想国》。
然而,这本书的书页上,那层崭新的、出厂时的塑料封膜,在灯光下反射着廉价而刺眼的光。
“大部分都是这样。
”警员压低声音说,“特别是摆在最外面的这些‘门面书’,连封都没拆,就是个摆设。
” 赵伟接过那本书,在手里掂了掂,脸上露出毫不掩饰的不屑和鄙夷,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呵,又是这种花架子,就喜欢包装自己,给粉丝看的人设罢了。
” 他随手将书扔回给警员,语气轻蔑地命令道:“记录在案,受害人性格特征补充一条:虚荣,注重表面功夫,表演型人格。
” 对他来说,这不过是给受害人侧写时一个无足轻重的注脚,一个解释她为何会参与“炒作”的旁证,仅此而已。
时间一分一秒地在凝滞的空气中流逝,各种勘查结果像一条条干涸的涓涓细流,最终汇集到李建国这里,却始终没能形成任何指向真相的河流。
所有线索,都在指向一个冰冷的、充满嘲讽的结论: 这里,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除了,一个活生生的人,在数百万双眼睛的注视下,凭空消失了。
李建国走到那面巨大的落地窗前,双手背在身后,沉默地凝望着窗外那片由无数灯火汇聚成的、璀璨如星海的城市夜景。
风暴中心的眼,异常平静,可他知道,窗外那个由网络和媒体构筑的世界,早已是惊涛骇浪。
巨大的舆论压力像一座无形的大山,沉甸甸地压在他的肩膀上,压得他有些喘不过气来。
这已经不再是一起普通的失踪案,甚至可能不是绑架案。
这是一场表演。
一场针对现代刑侦体系所有常识和技术最公开、最赤裸的挑衅。
沈心怡也从那个晶莹剔剔的玻璃房间里走了出来。
她摘掉手套,精准地扔进医疗废弃物袋里,冷静的面具下,透出一丝掩饰不住的疲惫和更深层次的困惑。
她站在那里,久久地凝视着那个空无一物的玻璃房。
作为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一个只相信物理定律和化学反应的法医,她此刻的内心,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剧烈风暴。
证据用冰冷的数据告诉她,这里什么都没有发生。
可她的理智,她的整个知识体系,都在疯狂地尖叫着同一个词:不可能。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超自然现象。
只存在尚未被解释的规律和被所有人忽略的细节。
可那该死的、能够撬动整个案件的细节,究竟藏在哪里? 喜欢刑侦组来了个段子手请大家收藏:()刑侦组来了个段子手
那个被装在透明证物袋里、搁在茶几上的陈峰的手机,突然疯狂地嗡嗡作响。
屏幕骤然亮起,幽幽的白光在昏暗的角落里格外刺眼,来电显示上赫然跳动着三个字——钱先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那一瞬间,陈峰的身体猛地一僵,涣散的眼神里陡然闪过一丝极度的、无法掩饰的慌乱。
那是一种本能的恐惧,远比他面对警察时的惊慌要深刻得多。
他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地就想伸手去拿那个手机,仿佛要去掐灭一个会引爆他世界的火源。
“别动!”赵伟厉声喝止,眼神如鹰。
陈峰像是被高压电流击中了一样,伸到半空的手僵硬地缩了回去,但他那副做贼心虚的表情,已经清清楚楚地烙印在了在场每一个警察的眼睛里。
李建国不动声色地拿起那个证物袋,深邃的目光在那亮着的屏幕上停留了两秒,没有接听,也没有挂断,随即又轻轻将它放回原处,任凭它不知疲倦地持续震动着,直到铃声力竭,自动挂断。
他的眼神幽暗如深潭,没人能猜透他在想什么。
赵伟则像是嗅到了血腥味的鲨鱼,立刻将全部火力对准了这个新出现的疑点:“这个‘钱先生’是谁?为什么他一打电话你这么紧张?跟见了鬼一样!” “没……没什么……”陈峰语无伦次,额头上渗出细密的冷汗,“一个……一个生意上的朋友……可能是……是问我下个季度的合作……” 他的解释苍白无力,连自己都说服不了。
正在此时,赵伟手下的一个年轻警员快步从里面的书房走了出来,脸上带着一丝微笑。
“赵队,书房里有点东西。
” 赵伟立刻丢下快要被逼疯的陈峰,大步跟着警员走进了与客厅相连的书房。
那几乎占据了整面墙的巨大落地书架,在勘查灯雪白的强光下显得格外气派,各种精装书籍排列整齐,透着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
警员从书架的最上层,也是最显眼的位置,小心翼翼地抽出一本厚重的精装大部头。
是柏拉图的《理想国》。
然而,这本书的书页上,那层崭新的、出厂时的塑料封膜,在灯光下反射着廉价而刺眼的光。
“大部分都是这样。
”警员压低声音说,“特别是摆在最外面的这些‘门面书’,连封都没拆,就是个摆设。
” 赵伟接过那本书,在手里掂了掂,脸上露出毫不掩饰的不屑和鄙夷,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呵,又是这种花架子,就喜欢包装自己,给粉丝看的人设罢了。
” 他随手将书扔回给警员,语气轻蔑地命令道:“记录在案,受害人性格特征补充一条:虚荣,注重表面功夫,表演型人格。
” 对他来说,这不过是给受害人侧写时一个无足轻重的注脚,一个解释她为何会参与“炒作”的旁证,仅此而已。
时间一分一秒地在凝滞的空气中流逝,各种勘查结果像一条条干涸的涓涓细流,最终汇集到李建国这里,却始终没能形成任何指向真相的河流。
所有线索,都在指向一个冰冷的、充满嘲讽的结论: 这里,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除了,一个活生生的人,在数百万双眼睛的注视下,凭空消失了。
李建国走到那面巨大的落地窗前,双手背在身后,沉默地凝望着窗外那片由无数灯火汇聚成的、璀璨如星海的城市夜景。
风暴中心的眼,异常平静,可他知道,窗外那个由网络和媒体构筑的世界,早已是惊涛骇浪。
巨大的舆论压力像一座无形的大山,沉甸甸地压在他的肩膀上,压得他有些喘不过气来。
这已经不再是一起普通的失踪案,甚至可能不是绑架案。
这是一场表演。
一场针对现代刑侦体系所有常识和技术最公开、最赤裸的挑衅。
沈心怡也从那个晶莹剔剔的玻璃房间里走了出来。
她摘掉手套,精准地扔进医疗废弃物袋里,冷静的面具下,透出一丝掩饰不住的疲惫和更深层次的困惑。
她站在那里,久久地凝视着那个空无一物的玻璃房。
作为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一个只相信物理定律和化学反应的法医,她此刻的内心,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剧烈风暴。
证据用冰冷的数据告诉她,这里什么都没有发生。
可她的理智,她的整个知识体系,都在疯狂地尖叫着同一个词:不可能。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超自然现象。
只存在尚未被解释的规律和被所有人忽略的细节。
可那该死的、能够撬动整个案件的细节,究竟藏在哪里? 喜欢刑侦组来了个段子手请大家收藏:()刑侦组来了个段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