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考察将至,麦陇微恙
关灯
小
中
大
都是实实在在的,不用怕。
” “是啊,”苏婉笑着补充,“到时候大家该干啥干啥,就像平时一样,考察官问啥就说啥,咱们的日子变好了,都是真的,不用藏着掖着。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棚外突然传来马蹄声,周林骑着马赶来了,脸上带着急色:“郓哥,东平府传来消息,考察官李主事提前一天到,明天下午就来阳谷,还说要先去看冬麦的长势,再去学堂和互助会。
” 乔郓心里一紧——提前一天,意味着准备时间少了一天,冻伤的麦苗还没恢复,得加快救治进度。
“知道了,”他立刻道,“周林,你去通知各村,今天务必把所有麦田的稻草都补铺好,冻伤的地块下午再浇一遍‘暖苗汤’。
周铁,你去学堂布置一下,把农桑报告、账目、义诊记录都摆到堂屋的长案上,要整齐,不用刻意装饰。
” “好!”两人立刻分头行动。
苏婉看着乔郓有条不紊地安排,心里踏实了不少。
她从竹篮里拿出个小布包,递给乔郓:“这是我刚配的‘提神散’,明天考察官来了,你泡在茶里喝,能提精神,别因为昨晚没睡好走神。
”她知道乔郓为了准备报告,昨晚在账房忙到后半夜。
乔郓接过布包,里面的药粉带着薄荷的清香,心里暖暖的:“你也一样,别太累了,明天义诊记录我来给考察官讲解,你歇着就行。
” “我不累,”苏婉摇头,“义诊记录是我整理的,我讲更清楚。
” 下午的救治进度很快,在“暖苗汤”和增厚稻草的作用下,冻伤的麦苗已经有了好转,叶片边缘的焦褐色淡了些,隐隐透出新的绿意。
乔郓站在田埂上,看着农户们忙碌的身影,激活信息探查扫过整片麦田: 【作物:冬小麦幼苗】 【状态:恢复中(冻害缓解,明日可基本返青)】 【农户状态:积极配合,对考察充满信心】 傍晚时分,两人一起回学堂。
夕阳把麦田染成了金红色,白霜融化后的麦叶带着水珠,反射着落日的光芒。
“明天考察官来了,先带他去看长势好的麦田,再看恢复的地块,”乔郓边走边说,“让刘大叔和王老爹陪在身边,他们最有发言权,能说出实实在在的变化。
” “嗯,”苏婉点头,“我把‘暖苗汤’的配方也写下来,要是考察官问起冻害怎么处理,就给他看,也算农桑新政里的‘应急办法’。
” 回到学堂时,陈先生正在院子里修剪药圃里的草药。
见他们回来,笑着迎上来:“考察官提前来,也好,省得大家悬着心。
我已经把文章誊写好了,字写得工整,考察官看了也舒服。
”他递过一卷宣纸,上面是苍劲有力的楷书,标题是《阳谷农桑新政纪实》。
乔郓接过宣纸,纸页上还带着墨香:“辛苦先生了,有这篇文章,考察官能更明白咱们的思路。
” 晚饭过后,乔郓、苏婉和赵掌柜在账房整理第二天要用的资料。
长案上摆得满满当当:互助会的账目册、粮食增产的统计表、农户的签字画押、义诊记录册、农桑学堂的课程表,还有陈先生的文章和苏婉画的健康对比图。
赵掌柜戴着老花镜,逐一核对账目上的数字,生怕出半点差错。
“这里没错,”他指着一处数字,“去年亩产三石二斗,今年四石五斗,增产三成四,算得准。
” 苏婉则在整理义诊记录,把厚厚的册子按月份排好,每个月的病例、用药、康复情况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春季有二十三个风寒病例,冬季只有七个,都是轻症,”她轻声道,“这就是学堂普及卫生知识的效果。
” 乔郓坐在一旁,把所有资料分门别类,放进四个木盒里,每个盒子上贴好标签:“数据类”“记录类”“理论类”“实物类”——实物类里放着改良的耧车模型、新稻种和冬麦种子,还有苏婉配的草药包。
“这样考察官想看什么,一找就到,不用乱翻。
”他说道。
账房中央的炭炉烧得正旺,火光映在三人脸上,暖融融的。
赵掌柜先回去了,账房里只剩下乔郓和苏婉。
苏婉给乔郓倒了杯热茶,里面加了她白天说的“提神散”,薄荷的清香混着茶香,格外清爽。
“喝了吧,明天才有精神。
”她把茶杯递过去,指尖不经意碰到他的手,两人都顿了一下,随即快速分开。
“谢谢你,苏婉。
”乔郓接过茶杯,喝了一口,暖意从胃里散开,“这半年,要是没有你,很多事都做不成。
” “我也没做什么,”苏婉低下头,看着炭火跳动的火焰,“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
而且,跟着你做事,很踏实。
”她的声音很轻,却清晰地传到乔郓耳朵里。
乔郓看着她泛红的耳尖,心里泛起一阵暖流。
他想说些什么,却又觉得任何话语都多余,只能轻声道:“早点休息吧,明天还要忙
” “是啊,”苏婉笑着补充,“到时候大家该干啥干啥,就像平时一样,考察官问啥就说啥,咱们的日子变好了,都是真的,不用藏着掖着。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棚外突然传来马蹄声,周林骑着马赶来了,脸上带着急色:“郓哥,东平府传来消息,考察官李主事提前一天到,明天下午就来阳谷,还说要先去看冬麦的长势,再去学堂和互助会。
” 乔郓心里一紧——提前一天,意味着准备时间少了一天,冻伤的麦苗还没恢复,得加快救治进度。
“知道了,”他立刻道,“周林,你去通知各村,今天务必把所有麦田的稻草都补铺好,冻伤的地块下午再浇一遍‘暖苗汤’。
周铁,你去学堂布置一下,把农桑报告、账目、义诊记录都摆到堂屋的长案上,要整齐,不用刻意装饰。
” “好!”两人立刻分头行动。
苏婉看着乔郓有条不紊地安排,心里踏实了不少。
她从竹篮里拿出个小布包,递给乔郓:“这是我刚配的‘提神散’,明天考察官来了,你泡在茶里喝,能提精神,别因为昨晚没睡好走神。
”她知道乔郓为了准备报告,昨晚在账房忙到后半夜。
乔郓接过布包,里面的药粉带着薄荷的清香,心里暖暖的:“你也一样,别太累了,明天义诊记录我来给考察官讲解,你歇着就行。
” “我不累,”苏婉摇头,“义诊记录是我整理的,我讲更清楚。
” 下午的救治进度很快,在“暖苗汤”和增厚稻草的作用下,冻伤的麦苗已经有了好转,叶片边缘的焦褐色淡了些,隐隐透出新的绿意。
乔郓站在田埂上,看着农户们忙碌的身影,激活信息探查扫过整片麦田: 【作物:冬小麦幼苗】 【状态:恢复中(冻害缓解,明日可基本返青)】 【农户状态:积极配合,对考察充满信心】 傍晚时分,两人一起回学堂。
夕阳把麦田染成了金红色,白霜融化后的麦叶带着水珠,反射着落日的光芒。
“明天考察官来了,先带他去看长势好的麦田,再看恢复的地块,”乔郓边走边说,“让刘大叔和王老爹陪在身边,他们最有发言权,能说出实实在在的变化。
” “嗯,”苏婉点头,“我把‘暖苗汤’的配方也写下来,要是考察官问起冻害怎么处理,就给他看,也算农桑新政里的‘应急办法’。
” 回到学堂时,陈先生正在院子里修剪药圃里的草药。
见他们回来,笑着迎上来:“考察官提前来,也好,省得大家悬着心。
我已经把文章誊写好了,字写得工整,考察官看了也舒服。
”他递过一卷宣纸,上面是苍劲有力的楷书,标题是《阳谷农桑新政纪实》。
乔郓接过宣纸,纸页上还带着墨香:“辛苦先生了,有这篇文章,考察官能更明白咱们的思路。
” 晚饭过后,乔郓、苏婉和赵掌柜在账房整理第二天要用的资料。
长案上摆得满满当当:互助会的账目册、粮食增产的统计表、农户的签字画押、义诊记录册、农桑学堂的课程表,还有陈先生的文章和苏婉画的健康对比图。
赵掌柜戴着老花镜,逐一核对账目上的数字,生怕出半点差错。
“这里没错,”他指着一处数字,“去年亩产三石二斗,今年四石五斗,增产三成四,算得准。
” 苏婉则在整理义诊记录,把厚厚的册子按月份排好,每个月的病例、用药、康复情况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春季有二十三个风寒病例,冬季只有七个,都是轻症,”她轻声道,“这就是学堂普及卫生知识的效果。
” 乔郓坐在一旁,把所有资料分门别类,放进四个木盒里,每个盒子上贴好标签:“数据类”“记录类”“理论类”“实物类”——实物类里放着改良的耧车模型、新稻种和冬麦种子,还有苏婉配的草药包。
“这样考察官想看什么,一找就到,不用乱翻。
”他说道。
账房中央的炭炉烧得正旺,火光映在三人脸上,暖融融的。
赵掌柜先回去了,账房里只剩下乔郓和苏婉。
苏婉给乔郓倒了杯热茶,里面加了她白天说的“提神散”,薄荷的清香混着茶香,格外清爽。
“喝了吧,明天才有精神。
”她把茶杯递过去,指尖不经意碰到他的手,两人都顿了一下,随即快速分开。
“谢谢你,苏婉。
”乔郓接过茶杯,喝了一口,暖意从胃里散开,“这半年,要是没有你,很多事都做不成。
” “我也没做什么,”苏婉低下头,看着炭火跳动的火焰,“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
而且,跟着你做事,很踏实。
”她的声音很轻,却清晰地传到乔郓耳朵里。
乔郓看着她泛红的耳尖,心里泛起一阵暖流。
他想说些什么,却又觉得任何话语都多余,只能轻声道:“早点休息吧,明天还要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