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浸种春忙,微扰巧防

关灯
惊蛰过后的阳谷,晨雾裹着湿润的泥土气息,漫过农桑学堂的晒谷场。

    场中央架着十口大陶缸,缸里盛满了温热的井水,乔郓正弯腰调试水温,指尖探入水中,眉头微蹙:“刘大叔,水温再升两度,三十五度最适合麦种发芽,低了慢,高了会烫坏胚芽。

    ” 刘老汉蹲在缸边,往灶膛里添了块木柴,陶缸下的柴火“噼啪”作响,热气顺着缸壁往上冒。

    “知道了郓哥!”他用长柄木勺搅动着缸里的水,浑浊的水花溅起,混着麦种的清香,“这新法子就是讲究,不像以前,随便泡泡就种,发芽率差远了。

    ” 苏婉提着个竹篮,从学堂后门走来,篮里放着几个粗瓷碗和一小袋褐色药粉。

    她走到最边上的陶缸前,舀起一勺水,用指尖试了试温度,满意地点点头:“水温正好,现在可以加药粉了。

    ”她打开药粉袋,每口缸里撒入两勺,动作均匀,“这是用苦参、艾草磨的粉,能防水里的虫蛭,还能增强种子的抗病性。

    ” 乔郓直起身,看着她专注的侧脸,阳光透过雾霭洒在她发梢,镀上一层淡金色。

    他激活信息探查扫过缸里的麦种: 【物品:冬小麦浸种】 【状态:待发芽(水温适宜,药粉配比精准,预计发芽率85%)】 【农户反馈:好奇且配合,部分老人对“精确操作”存疑,需现场示范】 【潜在问题:莘县试点村传来消息,农户对新耧车操作不熟练,播种速度慢】 “苏婉,你先盯着浸种,”乔郓擦了擦手上的水,“莘县那边耧车没人会用,我让周铁带两个技术员过去,顺便看看他们的浸种情况。

    ” “我也去看看吧,”苏婉抬起头,眼里带着关切,“莘县的农户可能也需要防治虫害的药粉,我带些过去,顺便给他们讲讲春种的卫生注意事项。

    ” 乔郓犹豫了一下——莘县最近有梁山喽啰活动,他担心苏婉的安全。

    但转念一想,苏婉的医术和细心能帮上大忙,而且有周铁和技术员跟着,应该没问题。

    “好,”他点头,“让周铁多带两个脚夫,路上小心,要是遇到可疑人员,立刻避开,别硬拼。

    ” 两人刚安排好,周林骑着小毛驴赶来了,驴背上驮着个布包,里面是莘县张乡绅托人送来的信。

    “郓哥,张乡绅说试点村的耧车确实没人会用,有个农户不小心弄坏了耧车的木栓,现在大家都不敢用了,还说‘新东西不如老的靠谱’。

    ” 乔郓接过信,泛黄的纸页上字迹潦草,透着焦急。

    “老人们接受新东西慢,正常,”他笑道,“我画张耧车操作简图,让技术员带着,现场演示,多教几遍就会了。

    另外,弄坏的木栓让周铁带个新的过去,顺便给农户们说声,工具坏了不用赔,互助会给修。

    ” 苏婉从竹篮里拿出个小布包,递给周林:“这是给莘县农户的‘防虫指南’,上面画了常见的虫卵和防治草药,图文并茂,老人们也能看懂。

    你让技术员给大家讲讲,别让他们乱用农药。

    ” 周林接过布包,应了一声,翻身上驴,急匆匆往码头赶——周铁的船已经在码头等着了。

     上午的浸种很顺利,在乔郓和苏婉的指导下,农户们按“三浸三晾”的步骤操作,每一步都有专人检查。

    乔郓蹲在缸边,手把手教一个年轻农户搅动麦种:“要顺着一个方向搅,让每个种子都能泡到药water,别乱搅,容易把种子表皮弄破。

    ” 年轻农户脸涨得通红,笨拙地跟着搅动:“郓哥,以前种麦哪这么多讲究,现在才知道,种好麦这么难。

    ” “不难,”乔郓笑着摇头,“熟练了就好了,等秋天收成多了,就觉得值了。

    ” 苏婉站在另一口缸边,给一位老大娘讲解药粉的作用:“大娘,这药粉是天然的草药磨的,没毒,泡过的种子种下去,虫子不咬,苗长得壮,您放心用。

    ” 老大娘眯着眼看着药粉溶解在水里,点了点头:“苏姑娘说的,我们信,上次我家老头子的咳嗽,就是你给的药治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