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灌浆护穗,推广细筹
关灯
小
中
大
苏姑娘,这粉真管用!撒了两天,麻雀都不来了!”“俺家的麦秆扶了架,再也没倒过,多谢你们教的法子!”
仓库前,赵掌柜正指挥着伙计们装晚豆种子。
金黄的豆种从木斗里倾泻而出,落入粗布口袋,发出“沙沙”的声响。
“郓哥,种子都装好了,两百斤分了四个口袋,方便搬运,”赵掌柜擦着汗,递过一本账册,“这是上半年互助会的收支明细,给东阿县的种子记在‘互助调配’里,没算利息,李乡绅那边肯定满意。
” 乔郓翻了两页,账册记得清清楚楚:改良农具支出多少、种子采购花了多少、农户增收分成多少,连给学堂买笔墨的小钱都标得明明白白。
“记的好,”他点头,“下半年要多印些农书和图谱,账上留两百两银子,让周林去东平府的印书馆问问价格,要印得厚实些,农户们翻着耐用。
” 苏婉走到仓库角落,那里堆着十几具修好的耧车,她蹲下身,仔细检查木齿的牢固度,时不时用手晃一晃。
“这几具耧车的木栓有点松,”她对赵掌柜道,“让木工再钉两根铜钉加固,不然运到东阿县路上容易坏——上次莘县就有耧车因为木栓松了,半道上散了架。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赵掌柜连忙应道:“好!我这就让木工来弄,保证没问题。
” 午时刚过,周铁派人传回消息:莘县边界抓住了一个可疑汉子,身上带着画着阳谷粮仓位置的草图,是周通的余党,没问出什么有用的信息,已经送县衙了。
“周铁哥说,莘县的聚义酒馆关了门,估计是周通怕了,暂时不敢有大动作,但还在派小喽啰打探消息,让咱们晚上多派些人守粮囤。
” “知道了,”乔郓对苏婉道,“你晚上配些‘预警药粉’,撒在粮囤周围和学堂墙角——就是上次那种踩了会留黄印的,让巡逻队盯着印子,有动静能及时发现。
” “我下午就配,”苏婉点头,“还可以在药粉里加些硫磺,既能预警,又能防蛇虫,一举两得。
” 下午,乔郓和苏婉在农桑学堂的“阅书角”整理资料。
靠墙的书架上,新印的《农桑简易法》整齐地摆着,旁边是农户们画的田间笔记,有的用炭笔画着耧车的样子,有的用红笔标注着“浇水时辰”,虽然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认真。
苏婉正把东阿县需要的虫害图谱分类,用红线捆扎好,每捆上面都贴了张小纸条,写着“黏虫卵识别”“草药熬制方法”。
“郓哥,你看这个,”她拿起一张农户画的“麦陇扶架图”,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画了竹片的插法,“这是王老爹画的,比咱们之前画的还清楚,下次印图谱可以用这个,农户们更容易懂。
” 乔郓凑过去看,图上把竹片的倾斜角度、绑绳的位置都标了出来,旁边还画了个笑脸,写着“这样绑,麦秆不疼”。
他忍不住笑了:“好,就用这个!让王老爹多画几张,不同农具的使用图都让农户们参与画,他们有经验,画的东西接地气。
” 正说着,几个妇女端着刚蒸好的晚豆糕走进来,热气腾腾的豆香弥漫在屋里。
“郓哥,苏姑娘,尝尝俺们做的晚豆糕,用新收的晚豆磨的粉,甜丝丝的!”为首的张婶笑着把盘子递过来,“昨天俺家男人去修耧车,多亏了你们的木工,不然晚豆都种不上了。
” 苏婉拿起一块豆糕,咬了一口,软糯的口感里带着淡淡的豆香和清甜:“好吃!张婶,这方子能教我吗?我想写在《农桑简易法》的‘农家食谱’里,让大家收了豆子能换着花样吃。
” “当然能!”张婶笑得合不拢嘴,“就是晚豆粉加白糖,蒸的时候放两片荷叶,香得很!”
金黄的豆种从木斗里倾泻而出,落入粗布口袋,发出“沙沙”的声响。
“郓哥,种子都装好了,两百斤分了四个口袋,方便搬运,”赵掌柜擦着汗,递过一本账册,“这是上半年互助会的收支明细,给东阿县的种子记在‘互助调配’里,没算利息,李乡绅那边肯定满意。
” 乔郓翻了两页,账册记得清清楚楚:改良农具支出多少、种子采购花了多少、农户增收分成多少,连给学堂买笔墨的小钱都标得明明白白。
“记的好,”他点头,“下半年要多印些农书和图谱,账上留两百两银子,让周林去东平府的印书馆问问价格,要印得厚实些,农户们翻着耐用。
” 苏婉走到仓库角落,那里堆着十几具修好的耧车,她蹲下身,仔细检查木齿的牢固度,时不时用手晃一晃。
“这几具耧车的木栓有点松,”她对赵掌柜道,“让木工再钉两根铜钉加固,不然运到东阿县路上容易坏——上次莘县就有耧车因为木栓松了,半道上散了架。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赵掌柜连忙应道:“好!我这就让木工来弄,保证没问题。
” 午时刚过,周铁派人传回消息:莘县边界抓住了一个可疑汉子,身上带着画着阳谷粮仓位置的草图,是周通的余党,没问出什么有用的信息,已经送县衙了。
“周铁哥说,莘县的聚义酒馆关了门,估计是周通怕了,暂时不敢有大动作,但还在派小喽啰打探消息,让咱们晚上多派些人守粮囤。
” “知道了,”乔郓对苏婉道,“你晚上配些‘预警药粉’,撒在粮囤周围和学堂墙角——就是上次那种踩了会留黄印的,让巡逻队盯着印子,有动静能及时发现。
” “我下午就配,”苏婉点头,“还可以在药粉里加些硫磺,既能预警,又能防蛇虫,一举两得。
” 下午,乔郓和苏婉在农桑学堂的“阅书角”整理资料。
靠墙的书架上,新印的《农桑简易法》整齐地摆着,旁边是农户们画的田间笔记,有的用炭笔画着耧车的样子,有的用红笔标注着“浇水时辰”,虽然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认真。
苏婉正把东阿县需要的虫害图谱分类,用红线捆扎好,每捆上面都贴了张小纸条,写着“黏虫卵识别”“草药熬制方法”。
“郓哥,你看这个,”她拿起一张农户画的“麦陇扶架图”,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画了竹片的插法,“这是王老爹画的,比咱们之前画的还清楚,下次印图谱可以用这个,农户们更容易懂。
” 乔郓凑过去看,图上把竹片的倾斜角度、绑绳的位置都标了出来,旁边还画了个笑脸,写着“这样绑,麦秆不疼”。
他忍不住笑了:“好,就用这个!让王老爹多画几张,不同农具的使用图都让农户们参与画,他们有经验,画的东西接地气。
” 正说着,几个妇女端着刚蒸好的晚豆糕走进来,热气腾腾的豆香弥漫在屋里。
“郓哥,苏姑娘,尝尝俺们做的晚豆糕,用新收的晚豆磨的粉,甜丝丝的!”为首的张婶笑着把盘子递过来,“昨天俺家男人去修耧车,多亏了你们的木工,不然晚豆都种不上了。
” 苏婉拿起一块豆糕,咬了一口,软糯的口感里带着淡淡的豆香和清甜:“好吃!张婶,这方子能教我吗?我想写在《农桑简易法》的‘农家食谱’里,让大家收了豆子能换着花样吃。
” “当然能!”张婶笑得合不拢嘴,“就是晚豆粉加白糖,蒸的时候放两片荷叶,香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