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磨镰待收,晒场巧防
关灯
小
中
大
着他们的身影消失在村口,对苏婉道:“咱们去麦田看看成熟度,估摸着哪天能开割——今年灌浆期长,麦秆壮,得选个晴天,割完能及时晒。
” 两人沿着田埂往示范田走。
灌浆后的麦秆已经变成深绿色,穗子沉甸甸地垂着,呈金黄色,麦芒微微卷曲。
乔郓蹲下身,掐下一个麦穗,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揉搓,金黄的麦粒滚落掌心,饱满圆润,咬开一粒,淀粉的清甜在舌尖散开。
“再有三天就能割了,”他笑道,“颗粒比去年大一圈,亩产能超五石。
” 苏婉拿出个小布包,里面是晒干的麦穗样本,按灌浆天数排列:“我每天采一个样本,你看,今天的比昨天的重了半钱,再晒三天太阳,水分降到15%,正好收割。
”她指着田埂边的排水沟,“得让农户们再清一遍沟,收割时人多,踩坏了沟,下雨排不了水,麦子容易泡潮。
”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铜哨声——是巡逻队的预警信号!乔郓心里一紧,摸出腰间的铜哨,吹了一声急促的短音,周铁留下的巡逻组立刻从柳树林方向跑出来,为首的伙计手里举着一个沾着黄色粉末的粗布鞋:“郓哥!有人想偷仓库里的新竹匾,踩了苏姑娘撒的预警粉,被我们发现了,往莘县方向跑了!” 乔郓接过布鞋,鞋底沾着的硫磺预警粉还在泛着淡光,鞋帮上绣着个歪歪扭扭的“周”字——是周通余党的标记。
“没追上就算了,”他沉声道,“他们只是想偷竹匾,搅乱咱们的收割准备,没胆子硬来。
让兄弟们加强仓库和晒场的巡逻,特别是晚上,别给他们可乘之机。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苏婉蹲下身,查看地上的脚印:“脚印浅,说明人没带重物,不是来硬抢的,就是试探。
咱们在仓库周围再撒些带刺的苍耳粉,他们踩上去不仅留印,还会扎脚,跑不快。
” 处理完预警,两人回到晒场时,农户们已经开始搭建临时晒架。
木杆插进土里,用麻绳绑成三角形,上面铺着结实的粗麻布,像一个个巨大的晒网。
刘老汉正指挥着后生们抬竹匾,见乔郓回来,喊道:“郓哥!咱们的晒架比去年高了半尺,通风好,雨天盖油布也方便!” “做得好!”乔郓点头,“再在晒架边挖条小沟,下雨时水能流走,别积在架下泡坏竹匾。
” 中午,伙房准备了绿豆汤和麦饼,农户们围着木桌吃饭,热闹得像过节。
张婶端着一碗新蒸的南瓜饼走过来,递给苏婉:“苏姑娘,尝尝这个,用新收的南瓜和麦粉做的,甜丝丝的,收割时带两个当干粮,顶饿。
” 苏婉接过饼,咬了一口,软糯香甜:“好吃!张婶,这方子能教我吗?我想写在《农桑简易法》的‘秋收干粮’篇里,让大家收割时不用带太多东西,方便。
” “当然能!”张婶笑得合不拢嘴,“就是南瓜蒸熟了捣成泥,加麦粉和白糖,揉成团蒸就行,简单得很!” 下午,乔郓和苏婉在学堂整理“秋收计划”。
长案上摆着厚厚的几摞纸:左边是收割分组表,按农户的体力和地块远近分了十组,每组配一个懂技术的组长;中间是晾晒安排,标注了每个晒场的容量、负责人;右边是邻县支援清单,莘县的竹匾、东阿县的打谷机都列得清清楚楚。
“收割要‘先熟先割’,”乔郓指着分组表,“地埂边的麦子先熟,容易倒伏,让刘老汉的组先割;洼地的麦子晚熟两天,让王老爹的组最后割,错开时间,农具也够用。
” 苏
” 两人沿着田埂往示范田走。
灌浆后的麦秆已经变成深绿色,穗子沉甸甸地垂着,呈金黄色,麦芒微微卷曲。
乔郓蹲下身,掐下一个麦穗,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揉搓,金黄的麦粒滚落掌心,饱满圆润,咬开一粒,淀粉的清甜在舌尖散开。
“再有三天就能割了,”他笑道,“颗粒比去年大一圈,亩产能超五石。
” 苏婉拿出个小布包,里面是晒干的麦穗样本,按灌浆天数排列:“我每天采一个样本,你看,今天的比昨天的重了半钱,再晒三天太阳,水分降到15%,正好收割。
”她指着田埂边的排水沟,“得让农户们再清一遍沟,收割时人多,踩坏了沟,下雨排不了水,麦子容易泡潮。
”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铜哨声——是巡逻队的预警信号!乔郓心里一紧,摸出腰间的铜哨,吹了一声急促的短音,周铁留下的巡逻组立刻从柳树林方向跑出来,为首的伙计手里举着一个沾着黄色粉末的粗布鞋:“郓哥!有人想偷仓库里的新竹匾,踩了苏姑娘撒的预警粉,被我们发现了,往莘县方向跑了!” 乔郓接过布鞋,鞋底沾着的硫磺预警粉还在泛着淡光,鞋帮上绣着个歪歪扭扭的“周”字——是周通余党的标记。
“没追上就算了,”他沉声道,“他们只是想偷竹匾,搅乱咱们的收割准备,没胆子硬来。
让兄弟们加强仓库和晒场的巡逻,特别是晚上,别给他们可乘之机。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苏婉蹲下身,查看地上的脚印:“脚印浅,说明人没带重物,不是来硬抢的,就是试探。
咱们在仓库周围再撒些带刺的苍耳粉,他们踩上去不仅留印,还会扎脚,跑不快。
” 处理完预警,两人回到晒场时,农户们已经开始搭建临时晒架。
木杆插进土里,用麻绳绑成三角形,上面铺着结实的粗麻布,像一个个巨大的晒网。
刘老汉正指挥着后生们抬竹匾,见乔郓回来,喊道:“郓哥!咱们的晒架比去年高了半尺,通风好,雨天盖油布也方便!” “做得好!”乔郓点头,“再在晒架边挖条小沟,下雨时水能流走,别积在架下泡坏竹匾。
” 中午,伙房准备了绿豆汤和麦饼,农户们围着木桌吃饭,热闹得像过节。
张婶端着一碗新蒸的南瓜饼走过来,递给苏婉:“苏姑娘,尝尝这个,用新收的南瓜和麦粉做的,甜丝丝的,收割时带两个当干粮,顶饿。
” 苏婉接过饼,咬了一口,软糯香甜:“好吃!张婶,这方子能教我吗?我想写在《农桑简易法》的‘秋收干粮’篇里,让大家收割时不用带太多东西,方便。
” “当然能!”张婶笑得合不拢嘴,“就是南瓜蒸熟了捣成泥,加麦粉和白糖,揉成团蒸就行,简单得很!” 下午,乔郓和苏婉在学堂整理“秋收计划”。
长案上摆着厚厚的几摞纸:左边是收割分组表,按农户的体力和地块远近分了十组,每组配一个懂技术的组长;中间是晾晒安排,标注了每个晒场的容量、负责人;右边是邻县支援清单,莘县的竹匾、东阿县的打谷机都列得清清楚楚。
“收割要‘先熟先割’,”乔郓指着分组表,“地埂边的麦子先熟,容易倒伏,让刘老汉的组先割;洼地的麦子晚熟两天,让王老爹的组最后割,错开时间,农具也够用。
” 苏